李亚琪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疗愈与心理治疗法的契合——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村上春树继《挪威的森林》之后第一部回归现实的作品。在这部被村上春树自己定义为成长小说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浓厚的疗愈色彩。与现实社会相近的人物背景设定和故事框架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情感"体验"的机会与平台;多崎作的巡礼之旅则隐喻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自我"的寻觅与追求。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隐喻"游戏"都能发现与心理疗法的契合点,可以说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 李亚琪
- 关键词:心理治疗法
- 布衣学者看人生 ——张中行散文研究
-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张中行的作品频繁的出现在当时的各大报刊杂志上,散文集《负暄琐话》的出版让他被更多读者所认识了解与喜爱。此后,张中行又陆续出版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流年碎影》、《禅外说...
- 李亚琪
- 关键词:人生哲学散文
- 文献传递
- 何为文学表现中的“介入”——村上春树《1Q84》与莫言《蛙》的区别被引量:5
- 2014年
- 以《且听风吟》(1979)初登文坛的村上春树,因在1995年受到致使其故乡受灾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事件的冲击,宣称要将文风由"超然"转换为"介入"。但从那至今,除了《天黑以后》(2004),其余所有作品——尤其不妨称为彻底失败之作的《1Q84》(2009~2010)——都同"介入"相去甚远。相比之下,2012年先村上春树一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则介入了中国的现实,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政策)为切入点的《蛙》(日语译本2009)乃其象征性作品。
- 黑古一夫李亚琪张姗姗梁琛婧廖彬清
- 关键词:超然介入
- “象”与“猪”——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自我”寻觅被引量:1
- 2015年
- 细读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为相似的莫过于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了。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作家借动物写人,寓意深刻,分别表达了对"自我"的关注和追寻。"象"与"猪"这两个不同的意象隐喻了相同的精神追求。面对"自我"被压制的现实,村上春树选择离开与抛弃,而王小波则选择了超越与自卫。
- 李亚琪
- 关键词:自我
- 从日语的“寒暄语”看“义理”意识
- 2014年
- "寒暄"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交际方式,还是一种文化表现,而日语"寒暄语"固定化的特点恰好与"义理"意识相关。日本小说中无论是用于日常生活,还是用于特定场合的"寒暄语",都为研究日语"寒暄语"中的"义理"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