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军 作品数:4 被引量:1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64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增强扫描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主动脉CT造影已经成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由于主动脉病变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大。自头臂血管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所以常规扫描剂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辐射损害。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降低x射线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尝试研究低剂量扫描应用于主动脉成像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 刘迎军关键词:主动脉造影 低剂量扫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6例DAI患者(DAI组)的临床资料,选择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分析DAI组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特点,比较两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胼胝体压部、内囊、额叶白质、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差异。结果 DAI组ROI(胼胝体压部、内囊、额叶白质、丘脑)的FA值和AD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能够客观反映DAI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情况,对DAI的诊断和与预后评估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马连菊 张郡 刘迎军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 弥漫性轴索损伤 FA ADC 双源CT下肢动脉扫描技术优化的比较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式的优化选择。方法使用双源CT对82例患者进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式为感兴趣区(追踪层面)(region of interest,ROI)-腹主动脉下段(肾动脉横断面水平)作触发点,Bolus触发阈值150Hu。B组52例患者ROI选择在腘窝水平腘动脉处,Bolus触发阈值达100Hu后进行全程下肢扫描。造影剂用量、注射速率两组相同。结果经工作站重建后,A组30例中27例患者图像满足诊断要求,3例患者双下肢远端(足背侧及足尖)动脉显示不理想。B组52例病患动脉远端显示优良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合理选择ROI扫描方案是显示高质量下肢动脉图像的基础。 贾虹玉 杨青 唐萍萍 刘迎军关键词:下肢动脉 三维重建 容积性定量CT对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骨密度测量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rag/cm^2,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张郡 李辉 李武 赵晓东 贾虹玉 刘迎军 李宏斌 程晓光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