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电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成都市卫生局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钙及维生素D_3治疗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钙及活性维生素D3(VitD3)在治疗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中的疗效。方法 300例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钙和VitD3组与钙剂组,治疗2年,钙加VitD3组采用钙尔奇D联合骨化三醇治疗,钙剂组采用钙尔奇D治疗。结果两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双手握力增加(P<0.01)。钙剂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腰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增加(P<0.01),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钙加VitD3组全部骨密度降低。结论钙及VitD3在治疗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对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良好。
- 何清华周晓梅唐晨谭斌张春龙高学明李军
- 关键词:骨质疏松钙骨化三醇中年人女性
- 糖尿病肌梗塞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何清华周晓梅唐晨谭斌张春龙高学明
- 关键词:糖尿病病例报告
- 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骨折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对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骨折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中老年女性骨折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成都市某社区55~75岁女性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DXA测量BMD值等方法,分析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绝经后妇女340人,其中发生骨折108例,骨折发生率为31.76%。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骨折的发生率随绝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绝经年龄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体重指数高是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进食足量肉食、长期饮用牛奶、右手握力大对骨折有保护作用。结论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骨折发生率较高,需引起社会关注,建议加大力度改善骨折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状况。
- 何清华陈德才周晓梅卢春燕唐晨张春龙谭斌高学明
- 关键词:骨折中老年女性
- 高原建设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川藏高原某单位建设者的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四川甘孜州巴塘县、西藏芒康县境内从事某建设人群共650份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_3的检测。选择25(OH)D_3〈50 nmol/L、50~75nmol/L和75~150 nmol/L的不同测定值定义维生素D为缺乏、不足、适宜,分析不同海拔地区建设者维生素D水平,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 650例高原建设者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7.77±11.04)岁,男574例,女76例,血清25(OH)D_3平均值为(64.10±19.10)nmol/L,PTH(37.08±18.88)pg/m L,呈近似正态分布。维生素D缺乏者24.9%,不足者47.5%,适宜者27.6%。不同海拔地区的建设者血清25(OH)D_3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藏区建设者维生素D水平总体偏低,但缺乏者仅24.9%,较其它地区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好,这与高原特殊环境及建设者较长户外活动时间有关。
- 何清华周晓梅陈德才朱可唐晨高学明
- 关键词:维生素D海拔高度
- 四川高原藏族人群和盆地汉族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了解四川平原地区汉族和高原地区藏族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现状及其差异,为指导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四川省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和四川省石渠县川西高原藏族人群共325份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 OHD检测。以25 OHD<50 nmol/L、50~75 nmol/L和75~150 nmol/L分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适宜,检测上述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探索影响因素,比较地域和民族间差异。结果325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年龄6~76岁,平均年龄(27.42±17.71)岁,其中藏族受试者176名(54.15%),汉族受试者149名(45.86%)。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受试者血清25OHD 平均为(52.73±17.47) nmol/L,高原藏族受试者血清25OHD 平均为(48.65±15.55) nmol/L,经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平原汉族和高原藏族人群血清25OHD均呈正态分布, P值分别为0.144和0.567。维生素D缺乏者占53.23%,不足者占40.62%,适宜者占6.15%。高原藏族和平原汉族人群血清25 OH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其中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0),男性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6)。结论四川省不同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与平原汉族人群相比,高原藏族人群维生素D缺乏更为明显。
- 何清华朱可陈德才周晓梅唐晨高学明
- 关键词:藏族汉族
- 高原建设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建设者骨形成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和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区(typeⅠ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5b的分布特征,分析其高原环境下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4月—5月在海拔2 600~4 450 m[平均海拔(3 586.50±610.85)m]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650名建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空腹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BALP、CTX和TRAP-5b。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年龄、工作强度、高原停留时间、工作地海拔高度等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规律,探索高原环境下骨代谢标志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CTX、TRAP-5b和BALP在20岁以下处于最高水平[CTX为(1.04±0.38)ng/m L,BALP为(52.09±14.62)μg/L,TRAP-5b为(4.22±1.38)U/L],以后随年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但CTX及BALP在40~49岁年龄组达到最低[CTX为(0.44±0.26)ng/m L,BALP为(24.77±9.89)μg/L],50岁后开始升高;而TRAP-5b在30~39岁年龄组达到最低[(2.59±0.95)U/L],40岁后开始升高。随着海拔高度增加,BALP和CTX的活性明显升高。随着劳动强度增加,BALP、TRAP-5b与CTX均增高。但无论何种劳动强度,随着高原停留时间延长,BALP先升高后降低;而TRAP-5b先降低后升高。结论骨代谢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段分布不同。海拔高度、工作强度及高原工作时间对骨代谢标志物有显著影响。
- 何清华周晓梅朱可唐晨高学明
- 关键词:骨代谢标志物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