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华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急性
  • 3篇淋巴
  • 2篇髓系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恶性
  • 2篇成人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亚群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药物联合
  • 1篇伊达比星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广东省中山市...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何慧清
  • 7篇牛晓敏
  • 7篇李卫华
  • 5篇黎伟超
  • 2篇郭子文
  • 2篇宋奎
  • 1篇许晓军
  • 1篇童秀珍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髓系抗原表达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髓系抗原(MyAg)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初诊的成人ALL患者共13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查及Ph染色体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髓系抗原在ALL中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ALL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56.9%,以CD13、CD33表达为主,分别占39.4%和37.2%;诱导缓解治疗疗效评估的ALL中,MyAg+组与MyAg-组4周完全缓解率、无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yAg-组诱导病死率较高(P=0.029)。生存分析显示,MyAg+组与MyAg-组总体生存率(O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MyAg+组OS低,无病生存时间(DFS)短(P=0.036,中位DFS 1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髓系抗原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髓系抗原表达与诱导缓解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无关,与DFS、OS相关,髓系抗原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李卫华何慧清牛晓敏宋奎童秀珍
关键词:髓系抗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恶性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恶性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30例为恶性淋巴瘤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恶性淋巴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结果治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恶性淋巴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与治疗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恶性淋巴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仍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纠正恶性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提高抗肿瘤疗效。
黎伟超牛晓敏何慧清李卫华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亚群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98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7例,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为50—60mg/d;实验组51例,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为25—30mg/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性霉素B中位累计剂量对照组为725(175,1595)mg,实验组为735(225,1485)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治疗中位时间对照组为19(8,34)d,实验组为29(11,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14d对照组与实验组可评估疗效者分别为37例和48例,两组总有效率、无进展率、热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对照组14例(29.8%),实验组6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对照组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实验组[27.7%(13/47)与11.8%(6/51),P=0.047]。结论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25~30mg/d临床疗效不低于维持剂量50~60mg/d,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操作性强,具有可实践性。
牛晓敏许晓军何慧清宋奎李卫华黎伟超
关键词:两性霉素B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D20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年
目的探析CD20表达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明确诊断和治疗的92例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接受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D20阳性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与CD2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2例患者中有85例患者完成了诱导治疗,治疗完成率为92.4%;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的CRI率比较无显著差异,CD20阳性组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低于CD20阴性组(13.3%vs 25.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7.5%和58.3%,CD20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较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20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CD20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尚并不能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李卫华郭子文何慧清牛晓敏黎伟超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生存率阳性率
去甲基化药物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予以去甲基化药物+CAG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可靠,未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卫华郭子文何慧清牛晓敏黎伟超
关键词: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去甲基化药物CAG方案
单药伊达比星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单药伊达比星(IDA)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8例,完全缓解64例,分为单药伊达比星组(IDA组)27例与吡柔比星+阿糖胞苷组(DA组)37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4例中复发9例,其中IDA组3例,DA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3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毒性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DA组的血液学毒性较低;心脏毒性方面两组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ID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DA组。结论:IDA组单药方案与DA组方案巩固治疗APL疗效相似,但IDA组不良反应较低,心脏毒性更低。IDA单药方案可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巩固治疗的优选化疗方案。
李卫华何慧清牛晓敏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伊达比星疗效
Th1/Th2免疫漂移在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AL组,30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为CL组,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共5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L组及CL组初诊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IL-4、IL-10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AL组,其外周血IL-4、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AL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白血病患者Th2免疫漂移程度大于急性白血病患者。
黎伟超何慧清牛晓敏李卫华
关键词:白血病TH1/TH2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