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光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肝癌的功能16层螺旋CT成像评估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功能16层螺旋CT成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70例,进行CT常规扫描、灌注成像评估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螺旋CT平扫发现病灶190个,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180个,门静脉扫描发现病灶185个。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病灶中心的BF值明显高于癌灶边缘,而BV、TTS与TTP值明显低于癌灶边缘,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rs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灌注参数中的BV、BF值与血清AFP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16层螺旋CT成像扫描能有效反应肿瘤内部及边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它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王勇靳光华江广斌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灌注成像甲胎蛋白
- IMRT分野与固定钨门技术在大靶区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学对比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比较9野动态调强(9-IMRT)分野(split field)与固定钨门(fixed jaw)技术在大靶区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学参数、治疗效率,为临床大靶区宫颈癌的计划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1例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每例病人分别按照9野均分自动分野及固定钨门这两种方式设计计划,计划A为分野计划,计划B为固定钨门计划。PTV处方剂量为45 Gy/(25 f·1.8 Gy),GTV处方剂量为60 Gy/(25 f·2.4 Gy)。给予相同的优化参数,使所有计划均能满足95%的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同时比较两种不同技术下计划的靶区平均剂量(D_(mean))、均匀性指数(HI)和适应性指数(CI)以及膀胱、直肠、双肾、股骨头的D_(mean)、体积剂量、脊髓点剂量和机器的MU(Monitor Unit)值等参数。结果:两种方式优化后的计划均能很好的满足临床要求,其中B组计划中双侧股骨头平均照射剂量D_(mean)、直肠的V_(40)、膀胱的V_(30)等剂量学参数均优于A组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计划MU值,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分野与固定钨门技术在靶区剂量体积覆盖及危及器官(OAR)保护上差异不大,但是固定钨门技术能够让加速器的多叶光栅(multiple leaf collimator,MLC)行程降低,更低的MU值也意味着较短的治疗时间。
- 杨涛张丹丹周云泷王明理靳光华
- 关键词:IMRT剂量学
- 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12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成功后4个月给予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结果:CT诊断为术后复发40例,复发率为33.3%,其中局部复发25例,远处转移15例,常规CT扫描与腹部多平面重建图像都有很好的特征性。胃底、胃体和胃窦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5.0%,12.5%和53.3%,胃窦肿瘤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胃底与胃体(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阳性淋巴结数是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为复发42例,无复发78例,MD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5.2%和100.0%。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阳性淋巴结数是导致胃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胃癌术后局部复发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都较高,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 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胃癌复发
- 肺癌骨转移患者^(99)Tc^m-MDP显像和鳞癌标志物对评估疗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肺鳞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YFRA21-1和SCCA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CYFRA21-1和SCCA含量。参照2009年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以SPECT99Tcm-MDP影像的病灶大小、数目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为评判依据,在化疗4周期后,疗效按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分类。按临床获益(CB)=CR+PR,治疗无效(NR)=PD+SD分组。结果 CYFRA21-1水平在肺癌治疗无效组与临床获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A水平在肺癌治疗无效组与临床获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PECT病灶消失或缩小或数目减少的17例,无变化或有进展的23例。治疗后在CYFRA21-1水平高值组16例中,临床获益(CB)为18.75%,治疗无效(NR)为81.25%;在CYFRA21-1水平低值组24例中,CB为58.33%,NR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P<0.05)。治疗后在SCCA水平高值组14例中,CB为21.43%,NR为78.57%;在SCCA水平低值组26例中,CB为53.85%,NR为4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5)。结论对比SPECT骨转移病灶大小、数目的变化,化疗前后血浆CYFRA21-1和SCCA水平变化对肺癌化疗效果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有一致性。
- 段永强罗鹏程陈曦毛哲玉陈援浩王弘汪宏良靳光华余辉
- 关键词:肺鳞癌骨转移SPECT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 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CT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S与BV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过CT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 关键词:16排螺旋CT胃癌淋巴结转移可行性
-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与肺/骨转移的^(131)I治疗与全身显像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颈部转移与肺/骨转移131I治疗与全身显像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15例DTC患者,依据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和肺/骨远处转移组12例。在相关管理指标、131I清甲治疗、131I-WBS、年龄、病理类型、131I疗效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TC颈部转移中危组的TG、RAIU水平明显低于远处转移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H水平明显高于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Ab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31I治疗与治疗后全身显像,115例甲状腺癌发现肺转移9例、骨转移3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率为10.43%;在12例高危组患者中,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7/75例、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2/4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9,P>0.05);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0例,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3/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10/9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远处转移2/2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颈部转移组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65.05%,远处转移组颈部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58.33%,两组去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05)。症状改善在甲状腺癌肺转移经131I治疗后100%近期有效,在骨转移131I治疗后66.7%近期有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肺/骨转移患者的诸多管理随访指标包括131I全身显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积极用131I清甲治疗、清灶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愈甲状腺癌或缓解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段永强胡如进靳光华夏淑平潘良枝许多慧周明珍吴振夫吴继权
-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性核素
- 降钙素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评估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45例健康对照者和50例AMI组患者血清PCT与hs-CRP含量。比较两者对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在低危、中危、高危中的差异及ST段抬高性AMI与非ST段抬高性AMI中的差异。结果 AMI患者血清中PCT与hs-CR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并从低危、中危、高危逐渐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3例ST段抬高性AMI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13.0%、PCT2.01±0.63ng/m L,明显高于27例非ST段抬高性AMI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3.7%、PCT 0.84±0.33ng/m 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34,P<0.01)。在早期低危组AMI患者中,PCT阳性分布要高于hs-CRP(χ2=5.001,P<0.01)。但在中危、高危组AMI患者中,PCT与hs-CRP阳性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170与χ2=2.060,P>0.05)。血清PCT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62,P<0.01)。结论在AMI患者血清中,PCT与hs-CRP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是预测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具有预测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临床应用价值。
- 段永强李振龙吴继权潘良枝靳光华
- 关键词:降钙素原高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 降钙素原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的诊断效率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降钙素原(PCT)水平,以了解细菌感染情况和诊断效率。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肺癌患者血清PCT,结合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比较PCT对细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效率。将患者按照PCT水平分为<0.25 ng/ml、0.25~0.50 ng/ml、>0.50 ng/ml共3个等级组。结果对照组PCT均值为(0.14±0.06)ng/ml,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PCT的3个等级组的例数分别为37例、6例和7例,其均值分别为(0.15±0.09)ng/ml、(0.33±0.10)ng/ml和(4.29±3.31)ng/ml。<0.25 ng/ml组血清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6、P>0.05);0.25~0.5 ng/ml组较<0.25 ng/ml组PCT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1)、>0.50 ng/ml组较0.25~0.50 ng/ml组PCT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1)。以血清0.50 ng/ml为基线,PCT>0.5 ng/ml为阳性,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细菌感染率为16.00%。检测血清PCT对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性为97.62%、阳性预测值为85.71%、阴性预测值为95.35%和诊断效率为94.00%。结论血清PCT水平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诊断效率高,3个等级组有明确的基线界限,分为正常、可疑感染和明确感染,对应分别推荐为不使用抗菌药物、可使用抗菌药物和强烈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对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早期临床诊治、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 段永强余辉王钢胜陈援浩吴继权邱煊张杰荣靳光华
- 关键词:肺癌降钙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