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昱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豆
  • 2篇玉米
  • 2篇套作
  • 2篇株系
  • 2篇根瘤
  • 2篇根瘤菌
  • 2篇共生固氮
  • 2篇固氮
  • 2篇大豆根瘤
  • 2篇大豆根瘤菌
  • 1篇单作
  • 1篇氮量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管理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管理
  • 1篇玉米套作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区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杨昱
  • 3篇陈远学
  • 2篇徐开未
  • 2篇周涛
  • 2篇李娜
  • 2篇邹兰
  • 2篇熊峰
  • 1篇王科
  • 1篇王佳锐
  • 1篇赵亚妮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种根瘤固氮菌株系SCAUs152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瘤固氮菌株系SCAUs152及其应用,该菌株系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的新菌株系。该菌株系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
陈远学徐开未周涛邹兰熊峰李娜杨昱
文献传递
一种根瘤固氮菌株系SCAUs152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瘤固氮菌株系SCAUs152及其应用,该菌株系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的新菌株系。该菌株系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
陈远学徐开未周涛邹兰熊峰李娜杨昱
文献传递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0 kg(N)·hm-2、120 kg(N)·hm-2和180 kg(N)·hm-2,分别记为N1、N2、N3和N4]小麦单作、小麦/空带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中小麦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玉米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氮处理下,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玉米套作的小麦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单作小麦平均增加15.7%和17.8%;套作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其边行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比单作行分别增加23.8%、27.3%、48.9%和19.1%,说明套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对氮利用效率更高。不施氮(N1)和低氮(N2)处理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空带模式平均低6.5%和5.7%,但在中氮水平(N3)时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小麦/空带模式高14.1%、5.0%、6.8%和4.5%。说明在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套入玉米在施氮不足时小麦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施氮充足时小麦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套作小麦有边行优势和产量优势,小麦行间套作玉米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消除小麦、玉米间的氮素竞争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
赵亚妮王科王佳锐陈远学杨昱
关键词:氮素管理边行优势吸氮量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
小麦/玉米/大豆周年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地作物体系,研究其作物产量、植株对碳氮磷养分的吸收以及C/N、C/P变化,对麦/玉/豆套作体系的高产高效及养分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设5个氮(N)用量水平(小麦:...
杨昱
关键词: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养分管理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