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超

作品数:17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7篇红壤
  • 6篇植被
  • 6篇红壤侵蚀区
  • 4篇养分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植被恢复
  • 3篇闽西南
  • 3篇覆盖度
  • 2篇稀土
  • 2篇芒萁
  • 2篇抗风化
  • 2篇空间分异
  • 2篇化学计量
  • 2篇化学计量比
  • 2篇风化
  • 2篇崩岗侵蚀
  • 2篇ZR
  • 1篇氮素

机构

  • 17篇福建师范大学
  • 8篇福建省湿润亚...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7篇姜超
  • 15篇陈志彪
  • 14篇陈志强
  • 11篇区晓琳
  • 7篇陈海滨
  • 5篇梁美霞
  • 4篇赵纪涛
  • 2篇方芸芸
  • 1篇黄义雄
  • 1篇梁美霞
  • 1篇魏胜龙
  • 1篇邱洋
  • 1篇徐芮
  • 1篇张青青

传媒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稀土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恢复年限分别为0,5,10,15,30,80a的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0—20cm和20—40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与不同团聚体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g/kg,0.54-2.12g/kg,0.034-0.171g/kg,2.20-6.89g/kg,0.31-3.30mg/kg和7.35-85.71g/kg;(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4)恢复初期(0a和5a)不同土层间团聚体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其它恢复年限0—2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5);(5)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表现为(〉5mm)〉(2-5mm)〉(0.5-1mm)〉(1-2mm)〉(0.25-0.5mm)〉(〈0.25mm),〉2mm粒径养分贡献率达34.18%-49.93%,土壤养分含量与〉0.25mm粒径相关性较强(P〈0.01)。植被恢复在降低土壤侵蚀的同时,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养分固持能力得到加强。
区晓琳陈志彪姜超陈志强任天婧陈海滨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红壤侵蚀区
闽西南崩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分异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侵蚀沟在水力和重力交互作用下沟头遭受坍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围椅状地貌,是该区域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为揭示崩岗侵蚀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可蚀性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95%的3个典型崩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进行采样和理化特性的测定,并运用EPIC模型测算土壤可蚀性(K)。结果表明:1)从集水坡面到崩壁、崩积体至沟口,3个崩岗的土壤砂粒质量分数、p H值和土壤密度呈升高趋势,粉粒、砂粒的质量分数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2)1号和2号崩岗,集水坡面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在崩壁最低;3号崩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崩壁处急剧下降,在崩积体中又明显上升。3)各崩岗中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的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密度和含水量差异较小,各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在沟口与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4个子系统的K值差异显著,1、2号崩岗呈现崩壁>崩积体>沟口>集水坡面的变化规律,而3号崩岗则表现为沟口>崩积体>崩壁>集水坡面的趋势。5)崩岗系统内的黏粒质量分数、p 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可蚀性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表征崩岗土壤可蚀性的有效指标。崩岗侵蚀造成土壤理化特性不断恶化,砂化严重,研究崩岗系统的土壤理化特性与可蚀性空间变化规律,对指导崩岗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区晓琳陈志彪陈志强姜超赵纪涛任天婧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土壤理化性质分异南方红壤区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黄泥坑崩岗群内三处不同植被覆盖度崩岗(B1、B2、B3覆盖度分别为2%、20%、95%)及附近一处非崩岗山坡CK(对照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崩岗内集水区、崩壁、崩积体、沟道的土体进行采样,并对Ti、Zr、Y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化验与统计分析,探讨Ti、Zr、Y在崩岗侵蚀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Ti、Zr、Y含量整体呈现为Ti>Zr>Y,且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B1
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彪姜超陈志强陈海滨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红壤侵蚀区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钛-锆-钇(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陈海滨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红壤侵蚀区
不同活动状况崩岗崩壁土壤及芒萁的生态恢复效应
2021年
为揭示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崩岗系统的生态恢复效应以及植物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的3种不同活动状况崩岗样地,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其崩壁部位土壤养分和芒萁植物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同一活动状况崩岗崩壁不同部位土壤养分普遍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活动状况崩岗崩壁土壤肥力有所提升,均在崩岗Ⅲ(稳定型)达最大值,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仅有3.88,0.44,0.06 g/kg,远远低于全国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崩壁芒萁三大营养器官的C,N,P普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其体内养分含量与土壤表层中养分含量的相关性不大。可见,随着地表植被覆盖提高,崩岗的活动状况逐渐稳定,崩壁土壤养分含量有所增加,仍处于极度低下水平。芒萁植物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能通过调节自身的养分适应贫瘠的恶劣生境,可作为改善南方红壤侵蚀区崩岗系统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梁美霞梁美霞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姜超
关键词:生态恢复红壤侵蚀区芒萁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被引量:5
2016年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了各植被盖度崩岗不同深度及部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除全磷含量和P/K以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和N/P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磷含量以及N/K和P/K基本维持稳定;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N/P和N/K基本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亦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磷含量和N/P无明显差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含水量和pH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崩岗系统土壤物理结构较差,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姜超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区晓琳任天婧
关键词:空间分异土壤养分植被恢复
崩岗区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氮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作为评价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的指标之一。以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三种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毗邻崩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氮素含量的变化及不同部位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且与土壤的全氮含量及各部位的全氮含量均达到显著正相关,但同时也会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反而减少。而这三种不同植被覆盖度崩岗的全氮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集水坡面部位。与裸露崩岗和低覆盖崩岗不同的是,高覆盖崩岗的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最大值也均出现在集水坡面部位。
梁美霞陈志彪姜超姜超
关键词:土壤氮素植被覆盖度
模拟降雨下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与稀土迁移规律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实验,研究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基本特征及稀土迁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总产流量和总产沙量分别为2971.3×10^-3L、14.87×10^-3kg,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产流率和产沙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累计产流量和累计产沙量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先加速递增,后匀速递增,直至降雨结束,两者呈线性关系。(2)各降雨时段内径流和泥沙中的稀土含量分别在5.57 ug·L^-1-20.33 ug·L^-1、116.2 mg·kg-1-290.7 mg·kg^-1范围内,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单位稀土含量和稀土总量分别为10.91 ug·L^-1、32.42 ug,228.23 mg·kg-1、3393.79×10^-3mg;在径流中表现为重稀土含量、重稀土迁移量高于轻稀土含量、轻稀土迁移量,而在泥沙中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3)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径流和泥沙的稀土含量及稀土迁移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揭示降雨过程中土壤侵蚀与稀土迁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
张青青陈志强陈志强姜超陈志彪陈海滨
关键词:稀土矿模拟降雨产流产沙
我国崩岗侵蚀与国外劣地侵蚀机制类比被引量:6
2014年
作为我国特有的侵蚀地貌,崩岗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诸河流域集中分布,劣地主要集中发育于环地中海比利牛斯山区、内盖夫沙漠及亚平宁半岛。二者都是世界上侵蚀严重的退化类型,并成为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及人类发展的阻碍因素。通过分析文献,归纳阐述30a崩岗侵蚀与劣地侵蚀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二者的类比,其相似性表现在:1)侵蚀过程由水力-重力混合驱动,岩层结构遭到破坏,稳定性降低;2)地表形态差异较大,沟坡分离,冲积—崩积物堆置于下坡处;3)有机质含量极低,矿质养分稀缺,植被稀少。差异性主要体现在:1)气候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差异明显,植被状况及人为影响程度不同;2)崩壁及其红土层是区分崩岗和劣地垂直剖面的典型特征;3)物化性质、交换性离子活性、分散特性和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未来崩岗侵蚀机制研究可关注元素组成、空间分布及交换离子活性等微观领域。
姜超陈志彪陈志强
关键词:崩岗侵蚀
不同侵蚀强度下崩岗表层土壤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6年
崩岗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分布最为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其发育的速度和强度对地表产生巨大破坏作用,同时对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对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3个不同侵蚀崩岗各部位表层土壤(0~10cm)进行取样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依次为轻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且轻稀土元素含量富集;不同侵蚀程度的崩岗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基本呈现沿集水区到沟道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元素Ce元素含量极高,Eu元素含量低,有明显的亏损现象;植被覆盖条件好的区域表层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高.
赵纪涛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任天婧方芸芸
关键词:稀土元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