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作品数:29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美国驻华法院研究
- 法律实证主义与欧洲殖民扩张理念建构了19世纪西方国家主权观念的基本框架,基于“主权观念”与“文明国家”而缔造的近代国际法自然不无例外地将欧洲法乃至西方基督教文明视若应有之意。在此语境下的东方国家,显然是作为被教化者的角色...
- 李洋
- 关键词:治外法权近代国际法法律帝国主义中国法制近代化
- 文献传递
- 从词义到语境:“治外法权”误读、误用及误会被引量:10
- 2015年
- 欲辨明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词义与意蕴乃中国近代史学者长期以来未竟之追求。弱化词语简单意义上的界分,发现英美学者对两词虽在词义上偶有混淆,但早就申明两词意蕴之区别。词语由英语到日语的转化中,日本学者保有此种区分,但并未如学界所认为的将此明晰确定;由日语到中文的转借中,相伴而生的是国人基于"和文汉读法"望文生义将治外法权误读为"治理外国人的法权",并基于误读造成"收回治外法权"的误用。在收回主权非常时期又基于民族情节导致以领事裁判权替代治外法权的误会。前述各端的明晰当有助于更好认识与理解近代语境下的外国在华司法管辖特权的真切状态。
- 李洋
- 关键词: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 从“非正式帝国主义”到“法律帝国主义”:以近代中国的境遇为例被引量:6
- 2020年
- 近代国际法理论框架下的"非正式帝国主义",由最初的"自由贸易"模式扩展至政治、司法等诸般间接控制样式。在"非正式帝国"的塑造中,合乎国际法规范的条约具备去疆界化与再疆界化的意义,即破除正式领土帝国的堡垒,重建非正式帝国的藩篱。法律无疑是实现"非正式帝国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而它本身也成就为"非正式帝国主义"的一种典型形式——"法律帝国主义"。以近代中国的境遇为例,法律帝国主义所表达的,正是在政策指引之下,借助条约规定方式,以治外法权为基本实践手段,通过司法机构的跨域构建以及法律职业人士的身体力行,以最终达成西方法播散的整体过程。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 李洋
- 关键词:治外法权近代国际法
- 《中国评论》所载英国汉学家哲美森译《大清律例》篇章述评被引量:4
- 2021年
- 本文着重考察了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刊物《中国评论》所刊载的来华英人哲美森所译《大清律例》之部分篇章。研究发现,哲美森译本虽未全面涵盖清律全部条款,但其基于个人旨趣及时局,系统诠释性地翻译了《兵律·关津》与《户律》的“户役、田宅、婚姻”诸篇。哲美森的译文既关注律文,亦看重例文,同时注意与英国法的比较,从而有效促成西人对中国传统律典的理解。这一译本亦可作为西方对中国法律的关注由刑事向民商事转向的一则例证。
- 李洋
- 关键词:《大清律例》
- 美国驻华法院适用法源研究 基于罗炳吉《治外法权案例集》的考察被引量:2
- 2015年
- 以西方职业法官模式建构的美国驻华法院,在数以千计涉及中外交涉案件的审判中坚持以法律规则作为先导的基本理念,倡导以法定罪而非简单包庇偏袒本国人的司法理念,在上海租界的西方司法机构中卓尔不群,颇具特色。在照准美国联邦法案为本、依循普通法原则为用、兼采"阿拉斯加地区及哥伦比亚特区法典"等国会特别法案以及糅合基本章程、法学家著述、中国法法律规范的过程中,美国驻华法院将西方职业司法的特性渐次表征。在此种意义上,具体案件的审判实际上还蕴含着西方法治的传输。
- 李洋
- 关键词:治外法权司法审判
- 罗炳吉与东吴大学法学院被引量:11
- 2014年
- 曾任美国驻华法院法官及远东美国律师协会会长的罗炳吉,对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成长与定型费力颇多。罗氏通过建言命名"中国比较法学院"奠定东吴法学院比较法基调;援教东吴法学院推广英美式教学风格;著述立说于《法学季刊》传播英美法制、文化;刊载驻华法院案例于《法学季刊》促成案例教学模式的推演。前述诸端彰显了美国法律职业群体对于中国法学教育近代化的推动,也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美国"法律帝国主义"观念在中国的演进。
- 李洋
- 从依附宗主国到本土化:智利法制进路探寻
- 2021年
- 智利法制进路展现着一幅既同后发型法制国家相似,又极富本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画卷。在法制传统、法律渊源以及法学教育等西班牙宗主国阴影下,仍保有其本土化特性。在拉美独立运动的改革浪潮中,智利法制本土化特色得以发扬,并引领风尚。此一法制成长经验,对于理解后发型法制国家的法制发展进路无疑提供了有力的范本,同时亦有助于从中汲取其注重本国特色发展现代化法制的经验。
- 李洋
- 关键词:法制现代化法律渊源法学教育本土化
- 法律帝国主义的另一种叙说?——评络德睦《法律东方主义:中国、美国与现代法》被引量:1
- 2017年
- 数百年来,时过境迁,西方学者笔下的中国承载着历史的轮回,作为观察者的西方学者同样经历着褒贬不一的反复。伏尔泰、莱布尼茨笔下的中国令人向往,却不乏虚化的意指寄托;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斯·韦伯乃至历史法学派的梅因等,多基于本民族法律史的发展脉络,以为中国法律显然无法用西方法的观念去理解,由此引致越来越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法律在近代渐而成为西方学者诟病的对象。此种景象并非毫无缘由。
- 李洋
- 司法地解读国家治理——第十届全国青年法史论坛综述
- 2022年
- 国家治理伴随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话语塑造,展现出独特的、具有高度纲领性的确定意涵,并由此构建起与之相关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系列话语,成为学界近些年来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外历史的实践维度则展现着司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鲜明意味。有鉴于此,2021年11月20日,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变迁与司法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法史论坛以“司法治理中的国家与区域:中外历史经验与当代镜鉴”为主题展开一场历史学与法律史学的跨学科研讨,旨在推进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30余篇,吸引了来自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以及南京工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参与论坛研讨,更有逾百名听众于线上互动交流。
- 李洋万梦茹
- 关键词:江苏高校中外历史法律史学
- 爱德华一世时期总巡回法庭的消逝被引量:1
- 2020年
- 中世纪英格兰总巡回法庭因所受理业务明显超出负荷,从而影响其巡回频率及实践效率,并最终导致其退出历史舞台,这显然已为一众史家所共知。然而,这一传统叙事显然未能正确认识总巡回法庭在其时司法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根据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巡回法庭的若干卷宗,可以发现,尽管伴随“控诉状”的“蜂拥”,总巡回法院实现业务量增长,但这并非其消逝的主要原因。历史事实显示,13世纪末的总巡回法庭已非地方行政法律事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特殊刑事案件调查委任状委员会与其说是应对巡回法庭失措的新解决机制,毋宁说是爱德华在其统治期间前半段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特定事宜应对机制。14世纪巡回法庭的消逝以及诸多特别委任机制的设置,并非自然逻辑关系的铺陈,不应将之作以简单化理解。
-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