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安定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天津市不同年龄社区人群老年精神卫生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了解天津市不同年龄社区人群对老年期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应答情况、掌握程度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天津市社区居民,采用老年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共完成调查问卷1606人,其中18~39岁447名、40~54岁498名和55岁及以上661名。结果天津市社区人群的老年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得分为(71.34±5.92)分,其中男性为(79.78±6.33)分,女性为(64.95±5.13)分,各条目正确应答率为28.5%~99.0%。18~39岁组得分为(64.37±5.96)分,其中男性为(65.78±5.26)分,女性为(62.37±4.87)分;40~54岁组得分为(72.24±7.55)分,其中男性为(78.65±6.28)分,女性为(63.77±6.24)分;55岁~组得分为(75.45±7.28)分,其中男性为(81.32±7.54)分,女性为(66.36±6.43)分;随着年龄增加,得分逐渐增加(F=14.572,P=0.015)。各年龄组在条目3、4、5、6、7、8、9、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掌握好组与掌握不好组相比,在性别、职业、是否独居、年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是否独居是老年精神卫生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天津市社区不同年龄居民对老年精神卫生知识的掌握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独居及年龄较低的居民存在对精神卫生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提示未来可针对这些人群进行宣传教育。
- 周佳男刘媛媛尹慧芳徐广明
- 关键词:精神疾病影响因素
- 天津市社区居民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成年社区居民,有11748名完成一般健康问卷(GHQ-12),然后按比例抽取有患病风险的调查对象共4438名,使用DSM-IV临床定式访谈(SCID)进行诊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障碍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天津市社区居民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4.5%,1月现患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条件差及生活条件中等是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男性是其保护因素(P<0.05);生活条件差及生活条件中等是焦虑障碍现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男性现患病风险是女性的0.551倍(P<0.05),工作类型为家庭妇女、工作、退休、无业或失业人员现患病的风险分别是农民的0.432倍、0.303倍、0.429倍、0.313倍(P<0.05)。结论天津市社区居民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较高,生活条件中等和较差、女性、农民群体更容易患焦虑障碍,应给予更多关注。
- 刘媛媛尹慧芳徐广明
- 关键词:焦虑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
- 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运动障碍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一种以异常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疾病,多影响患者舌、嘴唇、下颌和面部的运动,有时也影响眶周部位,甚至躯干和四肢^([1-2])。TD首次报道于1957年,患者服用氯丙嗪2~8周,停药后口-颊-舌出现不自主运动。引发TD的危险因素包括可变因素和非可变因素:前者主要与精神疾病治疗相关,包括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类型、剂量和时间长短等,是诱发女性、老龄、有脑损伤史或痴呆患者人群TD的主要因素;后者除老龄化和女性因素外,还包括影响药物代谢和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各种基因变异^([3])。
- 刘媛媛左津淮
- 关键词:迟发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1年
- 双相情感障碍(BD)是心境障碍的一种,以抑郁和躁狂交替发病为主要表现,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偏头痛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自杀倾向。目前,B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抑郁和躁狂的发生,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也是BD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尤其心理治疗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尤为重要。目前,BD的新型治疗方法仍在研发中,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 周佳男刘媛媛杨程皓
-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躁狂心理治疗
- 不同年龄社区人群精神疾病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调查天津市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精神疾病病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天津市社区居民18~39岁447名、40~59岁697名和60岁及以上465名进行一般资料问卷、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以及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评定。结果不同年龄段PDD条目1、2、3、4、5、9和10的应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PDD贬低感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18~39岁社区人群PDD贬低感知得分与40~59岁和≥60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知识得分为18~39岁、≥60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天津市社区不同年龄居民对精神疾病的公众病耻感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较高或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较低的居民存在对精神疾病更高的感知病耻感水平。
- 周佳男尹慧芳刘媛媛徐广明
- 关键词:精神疾病病耻感影响因素
- 托吡酯治疗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单一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托吡酯治疗,起始剂量为25 mg/d,1周内逐渐加量至100 mg/d。对照组在单一稳定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生活干预模式。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依从性量表(MARS)评估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共完成65例。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PG)、甘油三酯(TG)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MAR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联用托吡酯治疗能降低其糖脂异常风险,优于生活干预方式。
- 焦清艳刘晓华左津淮刘媛媛
- 关键词:托吡酯生活干预糖脂代谢异常精神分裂症
- 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和对照组(单用齐拉西酮治疗),各43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1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两组的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2周末起研究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第2周末起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SANS总分、情感平淡、注意障碍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起效快、疗效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段丽娟陈红昊刘媛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齐拉西酮艾司西酞普兰阴性症状
- 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CXCL1、CCL11水平与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MDD)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C趋化因子11(CCL11)水平与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MDD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XCL1、CCL11水平、生活事件量表(LES)评定结果,采用Pearson法分析LES评定结果与CXCL1、CCL11水平的相关性。100例MDD患者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为自杀意念组(n=45)和无自杀意念组(n=5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D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CXCL1、CCL11水平,负性事件刺激量、生活事件应激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正性事件刺激量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XCL1、CCL11水平与负性事件刺激量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MDD患者调查期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5.00%,自杀意念组患者性别、自杀未遂史、病程、合并焦虑症状、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掩饰性、CXCL1、CCL11、负性事件刺激量、生活事件应激总分与无自杀意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精神质、神经质,血清CXCL1、CCL11水平,负性事件刺激量是MDD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MDD患者血清CXCL1、CCL11水平升高,血清CXCL1、CCL11水平与负性事件刺激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DD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概率较高,且血清CXCL1、CCL11水平及负性事件刺激量等均是其自杀意念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 张旭乔君陈新英周佳男刘媛媛
- 关键词:重度抑郁症自杀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