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洋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THA治疗Crowe IV DDH行粗隆下短缩截骨预测因素研究
- 目的:粗隆下短缩截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 DDH中有助于实现安全复位,目前已经被国内外有经验的医生广泛使用。但是粗隆下短缩截骨对于缺少经验的医生而言,操作复杂,出血多,并发症如骨折、截骨不愈合等风险高。目...
- 周勇刚马海洋郑充吴文明杜银桥朴尚王森
-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成形术
- 股骨头坏死中松质骨微观力学特性的演变规律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采用结合显微CT和显微有限元分析方法,即基于显微CT图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无创研究不同分期的坏死股骨头松质骨的微结构和微观力学性能,以期了解在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过程中,松质骨微结构和微观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预测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1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标本的显微CT图像,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分期标准分为Ⅱ期样本3例,Ⅲ期3例,Ⅳ期4例。将图像中骨组织进行阈值分割,分区域建立坏死区、侧向区、硬化区和远端区的松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边长8 mm),并根据CT值赋予非均匀材料属性。利用ImageJ软件中的BoneJ插件通过识别显微CT组图像,计算测量各区域松质骨的微结构参数,包括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结构模型指数。对松质骨块施加表观应变为1%的压缩载荷,计算骨组织应力和松质骨表观刚度等参数,对比分析各分期、各分区结果。结果在松质骨微结构方面,Ⅳ期较Ⅱ期的股骨头内部硬化区和坏死区的变化最为明显,硬化区的骨体积分数不断上升,骨小梁间隙下降,结构模型指数减小,而坏死区域与之相反;在骨组织微观受力方面,Ⅱ期到Ⅲ期坏死区域的应力并没有明显变化,而硬化区域随着分期增加应力不断上升,侧向区的应力不断下降。表观刚度变化与应力变化一致。结论随着股骨头坏死程度的加剧,硬化区的松质骨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最大,应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中重点关注的区域。此外,微结构参数并不能准确体现松质骨的力学行为,而股骨头塌陷最终取决于其力学特性,因此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可更加全面了解股骨头坏死的微观力学演变规律。
- 张长灏孟昊业汪爱媛刘有军马海洋杨海胜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股骨头坏死松质骨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前列腺癌诊断模型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的3种算法建立诊断预测模型,比较3种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201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956例(其中前列腺癌463例,前列腺增生49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因子(年龄、游离之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之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比、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比较3种模型对前列腺癌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比任一单项指标都高,3种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77.5%、77.4%、76.2%,特异度分别为74.8%、76.8%、76.9%,精确度分别为76%、77%、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0.832、0.833,3种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述结果验证了3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有效性,可将模型纳入泌尿决策,协助临床医生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 曹文哲应俊张亚慧马海洋陈广飞周丹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总结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5月,34例(40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其中男8例(8膝),女26例(32膝);年龄55~82岁,平均(65.00±7.25)岁。每例膝关节使用的螺丝钉数为1~6枚,其中2例结合使用了延长杆(分别使用4、5枚螺丝钉)。分别测量计算每例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骨缺损的深度并记录使用螺丝钉数量,经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不同缺损百分比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关系,同时分析骨缺损深度对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4个月。HSS评分术前(43.33±6.11)分(32~51分),术后改善为(92.15±4.64)分(83~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获得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膝关节,胫股角由术前(167.00±6.39)°改善为术后(175.00±2.69)°;胫骨角由术前(78.09±4.51)°改善为术后(88.75±1.24)°。螺钉骨水泥技术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的面积和深度存在相关性,可据此构建相关性直角坐标图。结论:螺钉加强骨水泥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处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方法,中短期效果可靠。临床实践中可利用缺损严重程度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相关性直角坐标图,根据术中的缺损面积百分比和深度,得到推荐使用的螺丝钉数。
- 郑充周勇刚马海洋张卓付华昊吴文明朴尚杜银桥王森
- 关键词:骨螺丝胫骨骨缺损
- 髋关节翻修术中生物型臼杯高位放置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生物型臼杯高位放置重建髋臼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至2015年3月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生物型臼杯高位放置技术的患者34例(35髋),男15例(15髋),女19例(20髋);年龄26~74岁,平均55岁。因无菌性松动翻修22髋,因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13髋。PaproskyⅡA型3髋、ⅡB型4髋、ⅡC型2髋、ⅢA型17髋、ⅢB型9髋。股骨侧采用远端固定组配式锥形柄。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均大于2.5cm,按旋转中心高度分成两组:适当高位放置组(旋转中心高度2.5~3.5cm)和高旋转中心组(旋转中心高度大于3.5cm)。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双下肢长度差、Trendelenburg征及跛行程度。摄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观察臼杯周围透光线及假体移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220min,平均168min。术中出血量300~1200ml,平均525ml。随访时间12~116个月,平均49.2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36.52±17.17)分提高至(83.46±7.63)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06±1.24)分降低至(1.91±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1.47±0.33)cm提高至术后(3.85±1.1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P=0.001);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术前(3.33±0.53)cm、术后(3.23±0.6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640)。末次随访时Trendelenburg征阳性7髋、阴性28髋,其中17髋由术前阳性转为阴性;重度跛行1例、中度跛行1例、轻度跛行8例、无跛行24例;下肢短缩由术前(1.84±1.92)cm降至(0.71±1.5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P=0.001)。6例应用特小臼杯极度高位放置(旋转中心高�
- 朴尚周勇刚杜银桥马海洋孙菁阳高志森吴文明郑充王森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再手术骨质溶解
- 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并发症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控制率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占位器植入患者265例(26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3例(144髋),女122例(122髋)。占位器均利用自行设计的压模器术中制作,全部占位器均加入万古霉素,同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加入另外一种抗生素。记录是否行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取出感染假体、占位器并发症(断裂和脱位)的发生率、Harris评分和感染的控制率。结果:占位器植入时患者的平均年龄(57.4±14.2)岁。39例(14.7%)行ETO取出感染假体。38例(14.3%)出现了占位器的并发症,其中28例(10.5%)出现了占位器断裂,10例(3.8%)出现了占位器脱位。平均随访时间(83.4±14.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56±14.23上升到末次随访的86.43±12.84(P<0.05)。256例(96.6%)植入占位器术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Ⅱ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4例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并再次行Ⅱ期翻修,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总的控制率为95.1%(252/265)。结论: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占位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占位器结合钢丝、钛缆、捆绑带、异体骨板及螺钉不影响感染的控制。
- 杜银桥周勇刚郝立波吴文明马海洋郑充朴尚高志森孙菁阳王森
- 股骨头骨坏死囊性变位置分布特征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股骨头骨坏死囊性变在股骨头内三维位置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9月于我中心骨科康复病区因股骨头骨坏死住院治疗的国际骨循环协会分期(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Committee staging system,ARCO staging system)为Ⅱ期及Ⅲ期患者65例(共112髋)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重建软件重建股骨头、坏死区和囊性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将股骨头依据冠状面和矢状面划分为四个部分,观察囊性变的分布特点,并探究囊性变与坏死区和正常区的位置关系。结果在纳入的112个坏死股骨头中,45个股骨头有囊性变,囊性变的发生率为40.18%。股骨头坏死病人是否发生囊性变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侧别无关(P均>0.05);但ARCO分期高的病人发生率更高(P<0.05)。囊性变总个数为76个,其中52.63%(40/76)的囊性变位于股骨头前外侧,26.32%(20/76)位于前内侧,10.53%(8/76)位于后外侧,10.53%(8/76)位于后内侧。78.95%的囊性变位于正常区和坏死区交界处,19.74%完全位于坏死区,1.32%位于正常区。结论股骨头骨坏死囊性变主要位于股骨头的前外侧,并且主要分布于正常区和坏死区交界处。
- 刘光波马海洋卢强王玉许文静汪爱媛孟昊业彭江卢世璧
-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囊性变CT三维重建
- 髋关节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临床研究
- 目的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二期翻修被视为治疗PJI的金标准,而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 对自2006年...
- 杜银桥周勇刚郝立波陈继营林峰董纪元吴文明马海洋郑充朴尚高志森孙菁阳王森
- 关键词:并发症
- 髋关节置换中期失败的原因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翻修术的髋关节置换术后5~10年期间失败的病例137例.将失败原因分为感染,无菌性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问题、异位骨化、内衬磨损.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失败的原因,依次为无菌性松动(55.5%、76/137),感染(31.4%、43/137),内衬磨损(6.6%、9/137),假体周围骨折(5.1%、7/137),脱位(1.5%、2/137).结论 髋关节初次置换早期失败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无菌性松动,感染和内衬磨损.
- 张倜郑充马海洋孙长鲛
- 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31例(31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26例,女5例;受伤时平均年龄(41±12)岁。患者因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3-132个月,平均(20.6±26.9)个月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关节活动度,并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髋关节VAS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0个月,平均(43.2±11.7)个月。其中出现关节感染1例,假体松动1例,脱位1例,无继发坐骨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所有随访病例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有明显改善;至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平均(7.6±1.2)分,降低到术后平均(1.2±0.9)分,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5±1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8.5±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除后伸外,前屈、外展、内收、内旋及外旋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髋臼假体无不稳定发生,1例股骨柄假体下沉3 mm,2例发生异位骨化。结论:正确处理内固定物,提防潜在感染,合理重建髋臼骨缺损,是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
- 张如意周勇刚马海洋林峰郝立波陈继营唐佩福
- 关键词:髋臼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