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万鹏

作品数:31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省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玫瑰
  • 6篇月季
  • 5篇土壤
  • 5篇西番莲
  • 4篇食用
  • 4篇食用玫瑰
  • 3篇胁迫
  • 3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抗寒
  • 3篇抗寒性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杜鹃
  • 2篇月季品种
  • 2篇栽培
  • 2篇植物
  • 2篇蔷薇
  • 2篇蔷薇属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机构

  • 24篇贵州省植物园
  • 7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贵州工业职业...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北京市植物保...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消防救援...

作者

  • 31篇董万鹏
  • 15篇吴楠
  • 13篇吴洪娥
  • 13篇周洪英
  • 11篇金晶
  • 8篇朱立
  • 5篇金平
  • 5篇周艳
  • 4篇罗充
  • 3篇罗开源
  • 2篇杨雨嘉
  • 2篇李培林
  • 2篇赵敏
  • 2篇吴涛
  • 1篇张家春
  • 1篇马文宝
  • 1篇蒋影
  • 1篇支崇远
  • 1篇刘应珍
  • 1篇易婷婷

传媒

  • 2篇种子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贵州科学
  • 2篇农业与技术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花卉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园艺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生物过程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番莲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的种植环境及抗寒性研究
为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峰丛洼地种植的适生植物,近年来,先后从云南、广西引进了黄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及紫果...
董万鹏
关键词:西番莲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理化种植环境抗寒性
越冬期间西番莲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越冬表现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为探明越冬期间各株系西番莲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的变化情况,以7个株系西番莲枝条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越冬期间的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LT。研究LT如下处理时间对相对电导率、MDA与抗坏血酸(Vc)含量的影响,同时进行寒害调查并观测各株系西番莲的越冬表现。结果表明,越冬期间,各株系西番莲的LT50均明显降低,在冷驯化终了期其对应的LT50分别为:平塘1号(-3.59℃)、紫香1号(-2.51℃)、版纳9号(-1.96℃)、版纳10号(-1.95℃)、版纳4号(-1.02℃)、榕江1号(-1.82℃)、金沙1号(-1.83℃)。西番莲芽梢、叶片、1年生枝条、2年生木质化枝条的LT50分别为:-1.16℃、-1.39℃、-2.83℃、-3.11℃,不同部位对低温敏感性差异显著。各株系西番莲越冬表现情况与LT50测定结果较吻合,平塘1号越冬表现最佳,采取防寒措施后越冬存活率达100%。西番莲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随LT50下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5-15h期间增幅最大,而Vc含量则先增后降,并在5-15h期间含量较高,说明低温胁迫对西番莲枝条的伤害主要发生在5~15h期间。本研究为选育抗寒性强的西番莲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万鹏龙秀琴代丽华孙立坤李培林杨雨嘉
关键词:西番莲冷驯化低温半致死温度抗寒性
梓叶槭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为确定槭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梓叶槭的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可能成因,以梓叶槭基因组中筛选的33034个编码基因为对象,利用Codon W 1.4.2、CUSP在线程序和R 4.1.1分别进行中性绘图、PR2-plot与ENC-plot分析,揭示梓叶槭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确定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1)梓叶槭基因组密码子GC含量在0.278~0.697,不同位置上的GC平均含量为GC_(1)(0.494)>GC_(3)(0.417)>GC_(2)(0.397),表明梓叶槭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和U结尾;2)基因组中有效密码子数(ENC)在25.530~61.000,且大部分基因的ENC值>35,表明密码子偏好性较弱;3)PR2-plot与ENC-plot绘图分析结果显示,突变和选择等因素都在梓叶槭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中起到了影响作用,但梓叶槭基因组受到突变压力的影响更大;4)最终确定UUU,UGU,CAA等29个密码子为梓叶槭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为梓叶槭基因功能解析与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槭属植物重要性状奠定了研究基础。
龙婷董万鹏曹萌马文宝于涛
关键词: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
不同水浴处理对百香果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探究打破百香果种子休眠以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水浴处理,加快其实生苗的繁育。收集当年生的百香果“台农一号”品种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水浴温度和不同水浴时间下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对萌发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G1~G9的9种处理中,百香果“台农一号”种子的最适萌发水浴温度为30℃;最适萌发水浴时间是48h,发芽个数为32个,发芽率为80%。本试验研究结果为贵州百香果“台农一号”种子萌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后续育种试验奠定了基础。
张子雄董万鹏刘涟龙秀琴
关键词:百香果萌发
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逸生生境和生态位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调查了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逸生生境特征和样地内的伴生物种,并分析了其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西番莲逸生生境地形较复杂多样,土壤多为半连续、零星土,少有石漠;石漠化严重地块坡度较陡,土层薄,雨水冲刷导致有机质严重流失,侵蚀严重,土壤容重较大,土壤结构差。西番莲萌生主枝多分布于石块间空隙,其伴生优势物种有忍冬(Lonicera japonic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粉枝莓(Rubus biflorus)、香椿(Toona sinensis)、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等20种。其中,粉枝莓和构树的重要值分别为60.54%、51.64%;生态位宽度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西番莲、粉枝莓、构树、八角枫、香椿、忍冬、菝葜(Smilax china Linn);西番莲与伴生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多为0.023~0.088(L ih),反向为0.014~0.075(L hi)。调查区域内藤本植物分布也较丰富,主要以灌丛+藤本为主。20个优势种间并未出现明显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各种群间对资源的利用差异显著,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并不突出,表明西番莲群落不稳定。西番莲与构树、粉枝莓、八角枫、香椿有着显著的双向生态位重叠值。西番莲与逸生生境伴生物种能互利共生,适应环境,而且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今后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西番莲资源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董万鹏李安定张建利龙秀琴
关键词:西番莲生态位
锈叶杜鹃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杜鹃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及园林应用价值.我国是杜鹃花资源重要的原产地,主产地在西南山区,特别是云贵川的高原山地.锈叶杜鹃(Rhododendronsiderophyllum Franch)为杜鹃花科杜...
罗开源龙秀琴赵敏罗充董万鹏吴涛
一种结合物理手段的食用玫瑰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方法
本发明涉及玫瑰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结合物理手段的食用玫瑰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土壤准备:将土壤去除杂草和消毒处理;S2、生长前期:可施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的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S3、生长期:春季...
董万鹏吴楠周洪英吴洪娥金平朱立金晶周薇侯秋梅周艳
文献传递
不同食用玫瑰生长特性、花品质及生理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对不同食用玫瑰生长特性、田间病虫害、产量、花品质进行了3年的引种观测,并探索了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物候期各品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生长特性方面‘紫枝’、‘丰花’品种占优,具有生长快、花期较原产地提前20 d左右,产量高(8850 kg/hm^2)特点;(2)花品质‘墨红’品种占优,花朵具甜香、花朵大(d>10 cm;w=10 g),花期长(7~8 m)特点,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类黄酮79.3 mg/g);(3)在病虫害抗性方面,‘丰花’占优,‘紫枝’、‘大马士革’偶感黑斑病、锈叶病,‘墨红’易感白粉病、黑斑病;(4)生理指标方面,Pro与SOD极显著相关(p=0.01,r=0.929),共同表达了抗性生理变化情况,Pro含量、SOD酶活力在花期前、花期、落叶期前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墨红’Pro(78.4 Ug/g)、SOD(426.7 U/g)较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前、花期、落叶期前呈"低—高—低"趋势,其中‘紫枝’、‘丰花’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含量较高;保护酶系POD、CAT活力为多年生老枝>一年生枝>叶片;MDA含量则为一年生枝>叶片>多年生老枝。‘紫枝’抗虫指标PAL叶片>一年生枝>多年生老枝,PPO多年生老枝>叶片>一年生枝。
董万鹏吴楠吴洪娥金晶周洪英
关键词:抗病性生理变化
贵州省植物园入侵植物危害程度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对入侵植物在贵州省植物园的分布情况和在其分布地的优势度进行赋值,以此划分它们的危害等级。在41种入侵植物中,具有一级危害程度的有6种,具有二级危害程度的有5种,其余30种具三级危害程度。
李飒汤升虎董万鹏张永兰
关键词:入侵植物
针刺处理丰花玫瑰诱导抗虫防御酶活性及空间传导特性
2024年
为明确玫瑰抗虫防御酶活性及空间传导特性,本研究采用机械损伤方式处理玫瑰叶片,观测防御酶活性在空间与时间二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玫瑰部分叶片被针刺处理后,不同部位POD、PPO、PAL活性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但防御酶对机械损伤的应答反应并不相同。处理后不同部位POD、PPO活性均升高,变化趋势一致,均在48 h时达到最高峰,PPO活性在48、96 h时显著高于CK(P<0.01),POD活性在48 h时显著高于CK(P<0.01),未损伤部位升高较明显。PAL活性变化与POD、PPO较为不同,损伤部位PAL活性迅速升高,15~96 h时显著高于其他2组,未损伤部位被激活较为迟缓,在168~240 h时显著高于CK(P<0.05)。处理后防御酶在空间上的变化是有差异的,中、下层POD活性随时间呈一过性增加状态,随后降低并回到原初活性状态,拐点呈“下层>中层>上层”顺序,各层PAL活性增加呈现“中、下、上”时效先后特征,而PPO活性空间各层时效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差异。本研究采用了机械损伤诱导玫瑰产生抗虫防御,得到了损伤与未损伤部位的应激反应及在空间传导协同性的理论数据。在实际生产中可选择在采收前7~10 d选取中层少量叶片进行针刺,提高玫瑰抗虫防御以减少虫害,为降低化药使用,虫害的物理防控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
董万鹏岳文波吴楠金晶周薇侯秋梅周洪英
关键词:玫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