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腾冲及其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腾冲及其邻区架设的23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应用接收函数及时间域的线性反演方法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分析该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及其邻区莫霍面深度为39 km左右,整个研究区域地壳厚度从南(32 km)到北(42 km)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S波速度结构显示,腾冲附近的中下地壳(30 km附近)呈现为明显低速区,该低速区以腾冲为中心展布,范围约为30 km。低速异常区域与地壳内的岩浆活动和部分熔融物质有关,深部熔融物质为腾冲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地热资源。
- 陈佳金明培叶泵邓嘉美高琼王军
- 关键词:接收函数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
- 前兆观测资料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Morlet小波变换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Morlet小波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性,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和局部特性研究常用的小波变换方法。本文运用 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水化站1990~2013年期间水氡、水汞、流量、气压和固体 CO2月均值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并与同时期大理市附近50 km以内ML2.0~2.9、100 km以内ML3.0~3.9、200 km以内ML4.0~4.9和600 km以内MS≥5.0地震活动月频度的Morlet小波变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计算了5项前兆资料月均值与4个震级范围地震活动月频度的小波平方模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 王军高琼陈佳叶泵邓嘉美康国发高国民杨小林
- 关键词:地震活动
-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4
- 2014年
- 利用云南省"十五"期间建成的46个宽频带地震台2007年7月-2008年7月间记录的6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并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得到的较前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特征,最北部的中甸台地壳厚度是53.5km,而最南端的勐腊台仅为31.7km。红河断裂的边界作用较为明显,断裂以东的地壳厚度较大,以西的则较小;断裂西侧的地壳厚度变化较为舒缓,东侧则变化剧烈,且自东南向西北厚度逐渐加深。在川滇菱形块体及周围存在2个上地幔隆起,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楚雄-元谋一带,另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东川附近。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内泊松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的中甸台处达到最大0.289,而南部的景谷台处仅为0.146,与地壳厚度"北深南浅"的趋势基本相一致。泊松比在滇东块体内较低,在滇中块体内较高;北纬24°以北地区泊松比显然比以南地区要高。总的分布状态为:川滇菱形块体周围的泊松比属于中-高值(0.26≤σ≤0.29)。
- 邓嘉美金明培赵家本高琼陈佳
-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 云南宾川大容量气枪震源波形频谱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2011年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云南省宾川县大银甸水库开展了大容量气枪激发实验.为了深入研究气枪震源激发波形的特征,本文对不同距离台站记录的波形进行了频谱分析,对气枪激发震源的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将彩凤台气枪信号的波形、频谱特征与天然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次激发相当于ML0.7的天然地震.对相近震级天然地震波形的频谱与气枪激发波形的频谱进行对比后发现,气枪震源激发波形频率小于15Hz,主频多数集中在2~5Hz;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中低频信号较相当震级的天然地震明显;1次激发释放的能量为8.90×106j,相当于2.4kg硝铵炸药的当量.
- 陈佳李孝宾杨军叶泵
- 关键词:气枪震源天然地震
- 2018年通海两次5.0级地震前GNSS观测异常及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被引量:5
- 2020年
-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形变场进行网格化、计算应变,并获取面应变,结合基线数据动态分析两次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特征和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海地震前,云南整体区域应变积累存在显著增强的背景,并在震前短期内出现快速反向调整;通海地震后,短期内以腾冲为代表的小滇西地区、大寨-会泽等滇东北地区挤压应变积累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滇南地区的勐海-勐腊区域存在压性增强现象。
- 杨建文张鹏映何应文赵家本茶文剑叶泵陈佳
- 利用基阶瑞利面波反演云南地区地壳及上地幔Q<,β>结构
- 频散和衰减是地震面波传播中的两个基本特征,根据面波的频散和衰减特征可以有效地研究地球内部速度结构和粘弹性结构。本文主要通过Rayleigh面波的衰减反演地壳及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Qβ,建立了云南地区地壳及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
- 陈佳
-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序列M_L≥3.5余震震源机制解被引量:1
- 2015年
- 针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 5.7地震序列,基于云南地震台网及部分四川地震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该序列主震及ML≥3.5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主应力方位角为148°,俯角58°,节面Ⅰ走向:179°、倾角55°、滑动角-43°;节面Ⅱ走向:297°、倾角26°、滑动角-136°,矩心深度4 km,矩震级5.36,表现为正断层兼走滑型地震,判定节面Ⅱ为其发震断层面,永宁断裂为其发震构造。
- 杨军李春海陈佳高琼邓嘉美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
- 利用噪声功率谱密度的统计特征评价台站对主动源信号的接收效能被引量:5
- 2017年
- 利用背景噪声的功率谱密度的统计特征,对宾川主动源周边接收台站1~10 Hz有效频带的噪声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好的台站观测条件和观测环境可以大大提高气枪信号的记录质量,通过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观测台站,可以减少获取高信噪比的气枪信号的叠加次数,也可以在同等叠加次数下获取更远的传播距离。
- 李孝宾陈佳高琼叶泵龙志强张云鹏杨军
- 关键词:气枪震源
-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被引量:24
- 2011年
-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中提取了152个台站对之间的相速度频散,最后,利用台间的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云南地区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整体上呈南北向变化趋势,从南部的30 km变化到北部的60 km.在局部地区Moho面呈现出隆起和凹陷,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的特征.另外,滇西地区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从70 km深处开始,滇缅泰块体上的保山、畹町、沧源、思茅一带大范围内均为低速区,并且一直延伸到120 km深处.而红河断裂东侧的滇中块体,只有在康滇古隆起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在4.4~4.6 km/s之间.
- 张晓曼胡家富胡毅力杨海燕陈佳彭恒初文丽敏
- 关键词:S波速度结构强震
- 利用面波研究云南地区壳幔S波品质因子结构被引量:4
- 2012年
- 本文选取了云南和四川地区62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Rayleigh面波资料,使用相匹配滤波技术从记录中提取基阶面波信号.利用与震源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台记录的基阶振型计算出台间Rayleigh面波衰减系数,其周期为10.40~80.64s,反演出两台之间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品质因子.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Q值在20~140之间,整体呈现出低Q背景,但其横向变化较为显著.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西侧的大部分地区,地壳Q仅20左右,并延伸到120km深处,地壳Q这一分布特征与滇西大范围出露新生代火山岩、侵入岩分布相一致,暗示滇西地区地壳与上地幔正处于热活动的状态;小江断裂东侧的滇东块体,南部地区地壳Q为140,北部地壳Q仅为20,并延伸到深度120km.另外,滇中块体上的渡口-楚雄一带,地壳上地幔Q值为60~100,呈现出高Q特征,表明地壳物质是坚硬的,这是由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缝合,使该区由裂谷期的拉伸反转为造山期的挤压,导致地壳裂隙闭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孔隙流体逐渐消失,于是形成了地壳高速层和地表低热流值.云南地区地壳Q值在低背景下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这一分布特征与地表热流值分布相一致.红河断裂、小江断裂既是构造分界线,同时也是地壳高、低Q的分界线,产生低Q值的原因可能是大震破裂造成介质破碎,热物质沿深大断裂带上涌的结果.
- 陈佳胡家富杨海燕张晓曼文丽敏彭恒初
- 关键词:面波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