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剑武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 旋转拼接全景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全景成像技术在双下肢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旋转拼接技术的双下肢全景图,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并进行Kappa统计分析,对比不同曝光次数的曝光量及曝光时间差异。结果:观察者间具有很好的诊断一致性,其Kappa值为0.784,全景图像满足临床诊疗及测量要求;曝光次数为3次和4次的曝光量分别为(52.90±24.39)和(79.81±43.27)m As,曝光时间分别为(10.42±1.81)和(13.08±1.63)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拼接全景成像技术可在一张图像上完整、无缝地显示全景像,在临床工作中须慎重确定检查范围。
- 官剑武齐叶青杨承欢
- 关键词:全景图像双下肢
- 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致病因素对比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行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289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12~18岁、19~35岁、36~59岁、≥60岁4组。分析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危险因素、伴随疾病与预后,对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患者肺栓塞形成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12~18岁组患者8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8例,免疫性疾病5例,既往肺栓塞复发2例;19~35岁组患者45例,其中3月内手术、创伤22例,下肢DVT 11例,既往肺栓塞复发7例;36~59岁组患者141例,其中下肢DVT 85例,3月内手术、创伤36例,恶性肿瘤26例;≥60岁组患者95例,其中3月内手术、创伤36例,下肢DVT 24例,恶性肿瘤17例等。结论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主要致病因素有差异,应根据主要致病与危险因素对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进行积极防治。
- 高登发贾红李帅锋官剑武王姝琦冯晨
- 关键词: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
- 527例床旁胸部摄影检查结果分析
- 高登发徐正杨官剑武朱燕明
- 基于心脏磁共振的高原与平原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教学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通过心脏磁共振(CMR)的量化评价,开展高原患者与平原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资料与方法 通过教学医院帮带,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五医院2022年1月16日—4月16日高原急下平原(高原组,47例)和世居平原(平原组,24例)的门诊患者共71例,应用黑血、电影、灌注等MRI序列,通过CMR进行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像学评估,并测量与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相关的24个参数,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别。结果 心脏结构测量参数方面,两组患者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脏功能测量参数方面,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t=3.48,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t=2.67,P<0.01)、左心室心肌质量(t=2.86,P<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t=3.03,P<0.01)、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t=4.74,P<0.01)、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体表面积(t=4.33,P<0.01)显著升高;右心室射血分数(t=4.49,P<0.01)、右心室心指数(t=3.09,P<0.01)显著降低。结论 本研究通过CMR的量化评价方法,有效开展高原患者与平原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对比分析的教学,为临床高原性心脏病准确诊断打下基础。
- 李慧兰陈小龙罗韬周建曹明东王志鹏胡思林刘萍武海霞傅强齐琦倪立桐官剑武张璞张静怡任晓静孟凡银李涛马林黄建国李世俊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教学
- 腰椎间盘突出症化学微创治疗前后CT影像变化的探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化学微创治疗前后CT影像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治疗结果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经胶原酶和臭氧微创介入治疗前后有完整CT复查资料的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8个椎间盘突出物,进行前后径和CT值测量,对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配对设计分析。结果 38个椎间盘突出物CT值减低最多为53Hu,最少为-8Hu,平均减低10.7Hu,经秩和检验P=0.0000<0.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出物前后径缩小最多7.5 mm,最少为-0.5 mm,平均缩小1.28 mm,经秩和检验P=0.0000<0.050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微创治疗(尤其是胶原酶和臭氧联合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缩小和CT值的减低在一定程度上为治疗效果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 王嗣伟官剑武李若梅晋丹丹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物CT
- 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 目的:评价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我院2013年1月~ 2013年4月间24例急诊怀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36 ~75岁,平...
- 官剑武黄自立赵井泉刘搏
- 镁合金内置物X线与CT影像学改变的实验观察
- 2017年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X线和多层螺旋CT观察镁合金螺钉应用于膝关节术后影像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雌性比格犬16只,制造膝关节股骨内髁骨折,以镁合金螺钉进行固定,术后1、4、8及12周对其行X线和CT扫描,评价钉体降解和骨愈合的情况。结果 X线和CT均可以观察钉体降解和骨愈合情况,两者具有较好的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60)。结论 X线和CT检查均能观察体内镁合金螺钉的降解和骨折愈合。
- 齐叶青官剑武傅仰木王平怀
- 关键词:CT镁合金骨愈合比格犬
- 层级管理模式在影像技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层级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质量的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应创新性地将其应用到影像技术人员的管理上。文章简要介绍层级管理模式,并阐述相应的管理对策和体会。
- 吴南洲马林官剑武张爱莲王强
- 关键词:层级管理模式医学影像技术
- 2100例不同年龄组患者骨密度Z值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患者的患病率、骨量变化特点与主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布,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Discovery-Wi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100例受试者行腰椎与髋关节骨密度检查,并根据年龄把患者分成A、B、C、D四组,对骨密度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②采用WHO亚洲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Z>-2.0为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Z≤-2.0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结果2100例受试者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患者1683例(80.14%,1683/2100),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受试者417例(19.86%,417/2100)、其中男性214例(24.24%,214/883)、女性203例(16.68%,203/1217),两者患病率对比P<0.05。②≤50岁男性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者,营养不良性疾病61例、肾脏功能性病变43例、风湿性疾病33例、糖尿病33例、手术后22例、骨质疏松复查72例等;绝经前女性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者,营养不良性疾病62例、手术后47例、肾脏功能性病变31例、甲状腺疾病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3例,骨质疏松复查65例等。结论50岁男性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患病率比绝经前女性高,不同性别腰椎与髋关节骨密度水平不同,主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布不同,应根据其特点对患者进行积极预防。
- 高登发朱燕明官剑武周世擎徐正扬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
- 肘关节功能位CT扫描技术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肘关节CT扫描技术比较,探讨肘关节功能位CT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患者采用仰卧位,患侧肘关节摆放成标准功能位进行扫描,再根据图像质量、各关节面显示的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显示肘关节上臂横断面图像,前臂长轴面图像;尺骨鹰嘴和肱骨滑车之间的关系显示清晰39例,良好5例,欠佳1例;尺桡关节显示清晰40例,良好4例,欠佳1例;肱桡关节显示清晰39例,良好5例,欠佳1例。结论肘关节功能位CT扫描技术较有利于直接显示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同时减少了扫描曝光时间,优于传统的扫描方式,可以作为肘关节CT扫描的首选方法。
- 李若梅王嗣伟梁林官剑武晋丹丹
- 关键词:肘关节功能位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