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裂后期沉降的动力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十屋凹陷为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异常沉降量达160-800 m;并且异常沉降经历了两次沉降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裂后期的泉头组及嫩江组沉积时期,平均沉降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泉头组沉积时期,达16 m/Ma,同期地壳应变速率也达到裂后期最大值,约为6 Ga^-1。该异常沉降除受到裂后期基底断裂和盆地小型正断层活动的小部分影响外,可能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晚期Izanagi俯冲板片在松辽盆地深部的下拽作用及其诱发的深部地幔流动,属动力沉降。
- 李超刘少峰白玉
- 关键词:松辽盆地构造沉降异常沉降长岭凹陷
- 古-中生代生物灭绝与华南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灭绝是显生宙以来生态系遭受最具重创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P-T事件),其诱发机制可能与泛大陆聚合、核幔圈层变动以及地幔柱有关。P-T事件后,全球古环境、古气候发生急剧变化,早三叠世生态系统以低分异度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通过对纹层状和薄层状灰岩、条带状灰岩、扁平砾石灰岩、微生物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以及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等错时相现象进行详细论述。表明生物大灭绝后错时相沉积及构造的出现是古-中生代之交全球异常海洋生态环境的自然响应,它们在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为研究和认识PTB灭绝后的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灭绝-复苏提供了重要依据。
- 何冰辉常蓝天吴鹏陈心路李超王永超张安东白玉李王鹏季慧丽
- 关键词:早三叠世
-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与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 在前人对盆地沉降史和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内钻孔数据和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盆地分析、盆地模拟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获得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信息。关于沉降史的研究,打破了前人对整个沉降过程的...
- 白玉
-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异常沉降
- 文献传递
-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被引量:4
- 2016年
- 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沉降.模拟获得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次大的波动,可指示三次构造沉降事件:裂陷Ⅰ幕(60-42 Ma),对应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4.6 m/Ma;裂陷Ⅱ幕(42-36 Ma),对应沙三段-沙二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5.5-30.5 m/Ma;裂陷Ⅲ幕(36-24.6 Ma),对应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14.7-54.7 m/Ma.研究区内裂后期观测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盆地北部异常沉降值在100-200 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 m,裂后期异常沉降向海域增大.作者推测渤海湾盆地裂后异常沉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导致向下拖拽力引起的.因此,渤海湾盆地中异常沉降可能是一种动力沉降.
- 白玉刘少峰李超马方彬
-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