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法用于预防临床输血反应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法用于预防临床输血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09例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每组各103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患者输血前采用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进行交叉配血,对照A组仅采用卡氏微柱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B组仅采用聚凝胺进行交叉配血,所有患者待交叉配血结果合格后适时输血且适量,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法在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的预防效果较单用卡氏微注法或聚凝胺法显著,具有良好的预防输血反应作用。
- 史华山李文清丁丽霞李勇军
- 关键词:聚凝胺法输血输血反应
-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肝胆酶学指标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6月该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肝胆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肽酶(AS)、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 L)及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血清肝胆酶学指标ALT、AST、TBil、DBi L及炎性反应指标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EN组低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抑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减轻肝脏功能损伤。
- 李伟张亮侯喜李文清徐宏遵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酶学指标
- 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交叉配血的意义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交叉配血的意义。方法将206例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患者输血前采用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进行交叉配血,对照组仅采用卡氏微柱法进行交叉配血,对比观察2组患者输血后溶血反应和非溶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溶血反应发生率为9.71%远低于对照组的3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输血后非溶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氏微柱联合聚凝胺交叉配血可显著降低输血后溶血反应发生率,但对非溶血反应率无显著降低作用。
- 史华山李文清丁丽霞李勇军
- 关键词:聚凝胺法输血反应
- 益气化瘀补肾方对大鼠损伤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补肾方对大鼠损伤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Wistar大鼠椎间盘分离软骨终板并培养,将生长良好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诱导损伤组与给药组。正常组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体积分数为0.005的DMEM培养基;诱导损伤组给予体积分数为0.005的胎牛血清与浓度为10μg/L的白介素-1β(IL-1β)混合的DMEM培养基;给药组为益气化瘀补肾方含药血清加体积分数为0.005的胎牛血清与浓度为10μg/L的IL-1β混合的DMEM培养基。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大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因的表达差别。流式细胞仪检测益气化瘀补肾方对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正常组软骨终板细胞正常生长,增殖良好,诱导损伤组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给药组软骨终板细胞增殖缓慢,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诱导损伤组软骨终板细胞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因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组较诱导损伤组软骨终板细胞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因表达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IL-1β诱导的大鼠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损伤,起到延缓椎间盘推变的作用。
- 李红宾郭宝堂张爱东江海波李文清
- 关键词:椎间盘软骨终板
- 益气化瘀补肾方对兔损伤椎间盘组织中PG、MMP-3及TIMP-2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益气化瘀补肾方对兔损伤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PG)、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TIMP-2)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3月龄普通级新西兰兔40只,直立屈曲体位下建立椎间盘损伤退变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给药组各20只。给药组将益气化瘀补肾方煎煮,过滤,蒸发,浓缩,最终溶液浓度0.25g/ml,生药含量8.0g/ml,将药物益气化瘀补肾方按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折算动物等效药量,按生药25g/(kg? d),灌胃,连续灌胃14d。对照组同期给予等量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灌胃。2周及4周后分别各取10只新西兰兔,取L4-5椎间盘检测髓核组织中的PG,以灰度值表示其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MMP-3及TIMP-2,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其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4周时检测髓核组织中PG灰度值、MMP-3光密度值高于2周,TIMP-2光密度值低于2周,2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给药组4周时检测髓核组织中PG灰度值、MMP-3光密度值、TIMP-2光密度值与2周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给药组与对照组2、4周时分别比较,髓核组织中PG灰度值及MMP-2光密度值明显减少,TIMP-2的表达明显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能减少椎间盘髓核组织中PG,MMP-3表达,增加TIMP-2表达,有效保持髓核弹性,达到减少椎间盘损伤的目的。
- 李红宾郭宝堂张爱东江海波李文清
- 关键词:益气化瘀补肾方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3蛋白多糖
- 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研究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6例拟行输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3例。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比较2组输血前后体温、白细胞、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血液细菌感染。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 史华山李文清丁丽霞李勇军
- 关键词:地塞米松异丙嗪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益气化瘀补肾方配合经皮椎间盘微创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损伤的疗效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经皮微创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骨科收治的因椎间盘退行性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佩戴腰围3周,术后7d恢复正常坐位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化瘀补肾方辅助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术后疼痛情况,应用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症状进行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7d监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要症状腰痛、下肢疼痛及下肢麻木的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术后配合椎间盘微创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术后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李红宾李文清张爱东江海波
- 关键词:益气化瘀补肾方
-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及免疫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CD4+;CD8+)、免疫球蛋白Ig M、Ig G。结果治疗7d后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CD4+细胞、CD4+/CD8+比值、Ig M、Ig G水平高于PN组,CD8+细胞低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指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 李伟张亮侯喜李文清徐宏遵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的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呕吐、腹泻、腹胀发生率,每天平均血糖值、胰岛素使用量及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总住院费用。结果治疗7d后,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均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呕吐、腹泻、腹胀发生率和平均血糖值及胰岛素使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营养费用、住院总费用高于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指标,且肠道不耐受现象发生率未见增加,减少住院费用。
- 李伟张亮侯喜李文清徐宏遵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