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建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腰椎
  • 4篇融合器
  • 4篇融合术
  • 4篇脊柱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内固定
  • 3篇颈椎
  • 3篇脊柱融合
  • 3篇脊柱融合术
  • 2篇单侧
  • 2篇单侧固定
  • 2篇再手术
  • 2篇韧带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器
  • 2篇节段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作者

  • 12篇赵杰
  • 12篇田建平
  • 9篇赵长清
  • 9篇张凯
  • 6篇赵鑫
  • 5篇孙晓江
  • 4篇李华
  • 3篇李华
  • 3篇张锋
  • 2篇马振江
  • 2篇李琰
  • 2篇杨维杰
  • 1篇米杰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人正常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及腰椎高间隙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国人正常腰椎椎间隙的高度及其与上位腰椎椎体高度的比值,明确国人正常腰椎间隙高度的分布并明确腰椎高间隙的定义,为正常腰椎的影像解剖学和腰椎相关疾患的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赵杰张锋张凯赵长清赵鑫李华米杰李琰李康田建平
关键词:腰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
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融合器沉降是指融合术后融合器嵌入终板或松质骨导致椎间高度丢失的现象。沉降可导致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恶化及不融合等不良后果。引发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骨密度、融合器的大小及终板的处理等,总体可归结三大类:患者自身因素、融合器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长清赵杰
关键词:融合器融合节段置入物椎间高度INTERBODY生物力学测试
颈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1例被引量:4
2014年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是一种以脊柱前外侧韧带钙化为特征、可累及全身的骨骼疾病,最早在1950年由Forestier和Rotes-Querol描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见,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国外研究资料提示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25%,女性为15%。
田建平马振江赵鑫赵长清李华赵杰
关键词:中老年人群颈椎韧带钙化骨骼疾病流行病学发病率
TIMP3基因的表达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TIMP3基因人类以及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细胞实验:取SD大鼠腰椎髓核,消化法行原代髓核细胞培养,取第3代细胞行实验.构建慢病毒介导的TIMP3质粒,感染髓核细胞,并筛选出感染细胞株.提取感染细胞及未感...
李琰李康田建平杨维杰张锋赵杰
关键词:TIMP3椎间盘脂多糖髓核细胞基质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策略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及再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因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退出再手术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38-75岁,平均61.6岁。所用融合器类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3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5例,圆柱状螺纹融合器1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分析总结融合器移位退出发生原因,再次彻底处理椎间隙,行椎体间融合固定术重新置入新的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椎间融合器退出发生原因:椎间隙髓核残留过多6例、软骨终板刮除不足4例、融合器型号选择过小5例、融合器植入位置欠佳2例、手术方案选择不当1例。9例患者再次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融合器再次移位、植骨不融合、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退出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主要与椎间隙处理不彻底、融合器型号选择不当及融合器放置位置欠佳有关,并非因单侧固定引起,合理的再手术可获得可靠的椎间融合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凯张锋赵长清田建平孙晓江李华赵杰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颈前路再手术后并发颈动脉窦强烈反应致难治性低血压1例报告被引量:2
2015年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生率为0.06%,取出内置物是治疗的关键[1]。但由于周边重要血管神经的存在及组织的粘连,导致颈前路再手术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我科收治1例颈前路术后食管瘘患者,取出内置物后出现难治性低血压,考虑由颈动脉窦强烈反应(carotid sinus hyperactivity,CSR)所致,报道如下。
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长清赵杰
关键词:颈动脉窦术后并发颈前路颈椎前路术后血管神经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目前对脊柱神经鞘瘤手术是保留受累神经根尚存争议,探究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神经鞘瘤手术中对神经根是否保留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至2014年我科收治的36名脊柱神经鞘瘤患者,其中颈椎13例,胸椎5例...
姚婕田建平赵杰
关键词:神经鞘瘤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融合节段数51个。随访时间23.8±3.7个月(19~28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根据椎间高度丢失的程度将融合器沉降分为0级(0~24%)、Ⅰ级(25%~49%)、Ⅱ级(50%~74%)和Ⅲ级(75%~100%)。统计、分析总体融合器沉降度在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变化情况。根据融合器前后径及融合节段的长度,分别将患者分为32mm组(n=15)、36mm组(n=28)及单节段组(n=35)、双节段组(n=8),分析各组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与VAS评分、ODI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88.2%(45/51)的融合节段融合器沉降等级为0级,11.8%(6/51)的融合节段沉降等级为Ⅰ级,无Ⅱ级或Ⅲ级沉降的患者。术后半年融合器沉降程度[(9.6±3.4)%]与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程度[(14.2±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32mm组患者的融合器沉降程度大于36mm组(P<0.05),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ODI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的沉降程度呈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34,P<0.05),而腿痛VAS评分及ODI与融�
田建平张凯张凯
关键词: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侧固定融合器沉降
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像和临床评估
目的:研究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融合器长度及融合节段长度对融合器沉降影响。方法:回顾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名腰椎...
田建平张凯赵鑫李华赵长清赵杰
关键词:TLIF单侧固定沉降
改良腰骶角评估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在儿童重度L_5滑脱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总结分析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在儿童重度L_5滑脱手术中的应用技巧,结合改良腰骶角(modified lumbosacral angle,m LSA)评估腰骶部畸形的纠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2例重度L_5滑脱(滑脱率〉50.0%)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0例;年龄5~14岁,平均11.2岁;随访12~52个月,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均予骨盆前倾复位技术复位滑脱椎体,纠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m LSA,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行CT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滑脱率1.0%~26.0%,平均7.45%,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 LSA术前为-(24.80°±8.42°),改善至术后前凸20.40°±6.27°,末次随访时为前凸19.80°±5.17°;JOA评分由术前(7.68±1.55)分,改善至术后(16.68±1.66)分,末次随访时为(15.77±1.85)分,术前与术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5.45%;并发症发生率9.09%(2/22),其中脑脊液漏1例,L_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结论改良腰骶角测量评估骨盆前倾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纠正局部旋转畸形。
马振江赵长清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鑫李华赵杰
关键词:儿童脊椎滑脱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