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鹤英
- 作品数:24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癌标志物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癌症领域,尤其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肝癌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其中受试者样本中生物标志物(转录激活因子4)的变化水平有助于受试者的肝癌诊断或肝癌受试者的预后。相比传统生物标志物,ATF4蛋白更为全面的标记肝癌细胞...
- 石国军潘序雅王何婷陈燕铭陈健宁温诗怡王瑨李婷艾鹤英何学敏朱延华
- 文献传递
- 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成年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为成年T1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省T1D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至2017年入组的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T1D患者,对其入组时的横断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血、尿标本进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量,以估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年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程5年以下的T1D患者384例,女197例,占51.3%。患者起病年龄(24.6±12.5)岁,病程2.1(0.6,3.5)年,体质指数(BMI)(19.8±3.2)kg/m2,腰臀比0.85±0.21,入组时糖化血红蛋白(9.8±3.3)%。62例患者(16.1%)有微量白蛋白尿。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收缩压较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2.322、2.868和-2.373,均P<0.05)。结论短病程的成年T1D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并不罕见,血糖控制差及胰岛素抵抗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相关因素。
- 郑雪瑛骆斯慧魏雪盈凌萍艾鹤英刘子瑜林琼艳吕婧姚斌严晋华翁建平杨黛稚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病程
- 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来精确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招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随访的10例成年T1DM患者和1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志愿者,2组男女各半,年龄分别为(27±57)岁、(27±8)岁。体质指数、腰围相匹配。分别对其实施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计算稳态期的葡萄糖处置率以了解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T1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NGT组[(7.5±0.8)%比(5.2±0.3)%,t=-6.318,P0.05)。T1DM组和NGT组的葡萄糖处置率分别为(7.8±1.9)mg·kg-1· min-1和(14.0±1.7)mg·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P〈0.001)。结论成人T1DM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 黄滨翁建平杨黛稚艾鹤英吕婧章燕郑雪瑛刘莉严晋华姚斌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胰岛素治疗方案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广东省16个中心开展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R1)、基础胰岛素联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多次治疗(R2)]和非强化治疗(R3).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 421例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27.8(19.4,38.3)岁,中位病程为3.3(0.5,7.1)年.R1、R2、R3组分别为175例(12.3%),504例(35.5%),742例(52.2%).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6.8,9.3)%、8.9(7.1,11.8)%、9.2(7.5,11.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总体达标率分别为32.3%、21.1%、17.8% (P =0.002).年龄较大(OR=1.01,95% CI:1.00 ~ 1.02,P=0.027)、家庭人均年收入>3万元(OR=1.45,95% CI:1.10~ 1.91,P=0.009)、自身教育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OR=1.56,95%CI:1.16~ 2.09,P=0.003)是成人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亟待规范,选择强化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非强化患者,规范患者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糖尿病教育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 严晋华章燕郑雪瑛骆斯慧艾鹤英吕婧邱丽玲张秀薇杨黛稚姚斌翁建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血红蛋白A糖基化
- 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其应用
- 本申请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其应用。本申请首次通过靶向IRE1α‑XBP1s通路的药物筛选,筛选到能显著抑制内质网应激的天然产物光甘草定;本申请首次证明光甘草定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
- 石国军杨吉锋陈燕铭温诗怡文哲瑶任志涛智亚平王玉婵艾鹤英何学敏朱延华
- 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 本申请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通过靶向IRE1α的激酶结构域筛选到能显著抑制内质网应激的天然产物双香豆素;双香豆素可以改善衣霉素引起的...
- 石国军杨吉锋陈燕铭温诗怡文哲瑶米琳任志涛智亚平王玉婵艾鹤英何学敏朱延华
- 青少年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的青少年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特点及其达标相关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7年8月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纳入年龄<18岁,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6个月以上的T1 DM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自我血糖监测频率(SMBG)以及胰岛素治疗情况等资料.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达标组(HbA1c<7.5%)和未达标组(HbA1c≥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42例患者纳入分析(女76例,男66例),年龄13.0(9.9,15.0)岁,病程3.0(1.6,5.0)年,HbA1c(8.2±2.0)%,达标率41.55%(59/142).HbA1c达标组和未达标组SMBG分别为5.0(2.0,8.0)次/d和3.0(1.0,4.0)次/d(P<0.001),低血糖发生频率分别为2.0(0.8,4.0)次/周和1.0(0,2.0)次/周(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病程后,自我血糖监测频率高与血糖达标独立相关(OR=1.238,95%CI:1.088~1.409,P=0.001).结论 对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的青少年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较高频次的自我血糖监测是获得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
- 凌萍章燕骆斯慧郑雪瑛邱丽玲杨黛稚艾鹤英吕婧袁凤易张秀薇许雯梁华严晋华姚斌翁建平
- 关键词:胰岛素输注系统血红蛋白A糖基化青少年儿童
- 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其应用
- 本申请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其应用。本申请首次通过靶向IRE1α‑XBP1s通路的药物筛选,筛选到能显著抑制内质网应激的天然产物光甘草定;本申请首次证明光甘草定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
- 石国军杨吉锋陈燕铭温诗怡文哲瑶任志涛智亚平王玉婵艾鹤英何学敏朱延华
- 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 本申请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通过靶向IRE1α的激酶结构域筛选到能显著抑制内质网应激的天然产物双香豆素;双香豆素可以改善衣霉素引起的...
- 石国军杨吉锋陈燕铭温诗怡文哲瑶米琳任志涛智亚平王玉婵艾鹤英何学敏朱延华
- 1型糖尿病育龄期女性孕前管理知晓率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T1DM)育龄期女性孕前管理知晓率,了解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现况,为制定我国1型糖尿病妊娠期疾病管理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项目的成人T1DM开展问卷调查。调查T1DM育龄期女性的孕前管理知晓率并分析相关因素,同时评价育龄期T1DM女性自我血糖监测(SMBG)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管理知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广东省1型糖尿病育龄期女性441例,受访时年龄(29.1±7.2)岁。结果显示,广东省1型糖尿病育龄期女性孕前管理知晓率低下(15.42%,68/441)。个人教育水平高(χ^2trend=3.990,P=0.046)、有糖尿病教育后评估(P<0.001)及接受糖尿病教育完整性比例高(生存技能:χ^2=7.525,P=0.004;基本知识:χ^2=8.598,P=0.002;高级知识:P<0.001)的育龄期T1DM女性患者具有较高的孕前管理知晓率。育龄期T1DM女性患者SMBG实施频率为0.29(0.14,2.00)次/d。仅8.5%(37/435)的育龄期T1DM女性SMBG频率达到指南推荐血糖监测标准(≥4次/d),21.1%(92/435)的患者几乎从不进行SMBG。结论广东省育龄期T1DM女性孕前管理知晓率低,SMBG频率显著低于指南推荐水平。
- 郑雪瑛杨黛稚艾鹤英邱丽玲凌萍吴泽开魏雪盈林琼艳吕婧严晋华姚斌翁建平骆斯慧
- 关键词:孕前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