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垣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住宅
  • 3篇地域主义
  • 2篇当代建筑
  • 2篇建筑
  • 1篇地域性
  • 1篇新中国
  • 1篇宅院
  • 1篇设计语言
  • 1篇手法
  • 1篇住房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产业
  • 1篇文化资本
  • 1篇消解
  • 1篇母题
  • 1篇经济学
  • 1篇经济学视角
  • 1篇可达性
  • 1篇工业遗产
  • 1篇公共服务

机构

  • 10篇同济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工业和信息化...

作者

  • 10篇李垣
  • 4篇李振宇
  • 3篇孙淼

传媒

  • 2篇室内设计与装...
  • 2篇住宅科技
  • 2篇城市建筑
  • 1篇时代建筑
  • 1篇建筑师
  • 1篇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院/宅模型 当代住宅作品中的传统空间母题
2020年
在当代中国住宅实践中,院/宅模型作为一种特征明晰的传统空间母题被广泛运用。本文通过对多个住宅作品的图形解析,还原4类当代作品中的院/宅构成及其对原型的指涉,并试图以此为契机,观察当代中国建筑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认同重建的部分图景。
李垣
符号消长——新中国住宅中的地域主义设计语言
2020年
建筑地域主义思想曾在全球广泛传播,是很多中国建筑师在彷徨时期做出的设计选择。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住宅建筑为对象,分析政治经济环境自上而下的影响,以及其中地域主义设计语言的变化,旨在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住宅设计演变所经历的时空背景,反映人们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的变迁。
李垣
关键词:住宅地域主义设计语言
20世纪当代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重建与争论被引量:4
2018年
回顾20世纪以来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重建过程,通过对主要事件、关键人物、重点文献的阅读和比较,重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主要争论,提供对建筑地域主义这一理论的多角度认识。揭示理论本身的矛盾以及这个艰难重建过程所面对的困境,作为我国近年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李垣李振宇
去符号:当代建筑地域主义的理论倾向
2020年
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一直处在同主流价值观斗争的状态中,呈现很强的边缘性与批判性。到了当代,研究地域主义的学者尽管彼此之间争论不休,但对"符号"却一致反对。这种"去符号"倾向,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边缘性与批判性特征决定的,是对主流的全球商业社会的抵抗。此外,迎合了商业社会趣味的传统、乡土、民族形式,由于其浓烈的符号意味,也被大多数"真正的"地域主义者置于对立面。受西方教育背景影响,当代中国建筑师与学者对建筑地域主义中的"符号"也多持质疑态度。
李垣
关键词:建筑地域主义
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被引量:6
2022年
工业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区位空间、产业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制约,加快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工业遗产的价值最大化。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方式,比较发现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从文化经济学视角出发,将工业遗产视为兼具“流量”和“存量”特征的文化资本。其价值实现方式包含作为基础的“遗产化”,作为过程的“流量化”和作为去向的“产业化”3个步骤,而数字化转型能够在“遗产化”和“产业化”之间营造“强流量化”的衔接。在应用层面,根据文化资本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双向流动特征,结合具体案例,将数字化转型分为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2种类型。总结了数字化转型的5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为:数字基座建设——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内容植入——数字产品开发——数字产业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工作思路和经验借鉴。
孙淼马雨墨邝远霄李垣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资本文化产业
传统宅院消解中的变异被引量:2
2015年
城市的发展、用地的紧缩,让传统宅院面临不可避免的消解。这种消解,以及中国人对宅院的固有认同,引发了当代设计中宅院空间的变异。通过典型案例解析,总结出共享、悬空、置顶等主要变异手法。宅院所代表的传统居住文化观念,不会因城市用地的资源紧张而消失,即使暂时被限制,未来更有可能以新形式存续,然其隐含的家庭制度却会逐渐被生活取向所替代。
李垣李振宇
关键词:宅院消解手法
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住宅的真实性边界研究--以纽约“工改居”项目为例
2022年
真实性是工业遗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重要原则。如何平衡多元诉求,指导改造设计仍缺乏标准,这在“工改居”过程中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2000年以来纽约“工改居”3个代表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15个空间指标作为真实性评价标准,并从中归纳出视景导向、行为导向和存在导向3条真实性边界,为我国城市的“工改居”设计提供借鉴。
孙淼李垣
城市设计视角下中国住宅本土化设计的三种方法
中国当代住宅在高速增长和高效建设之时,也面临着多样性缺失的挑战。不少中国建筑师因此思考建筑和住宅设计的本土化方法,以对抗住宅建设的整体趋同倾向,其中包括社区在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形态探索。我们选取当代中国住宅本土化设计实践的...
李振宇李垣
关键词:住宅本土化城市设计
上海“非改居”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研究
2022年
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居住空间的优化配置会对城市人居的环境改善与社会公平产生重大影响。上海“非改居”住房作为一种新兴住房类型,为弱势群体提供住所。但这类住房得到的关注不多,包括针对其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文章分析上海市域范围内75个典型“非改居”住房,选择5个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在市域和圈层区域两个层面评价15 min生活圈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揭示当下“非改居”住房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较弱且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剖析其内在动因;并据此提出将“非改居”住房选址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与存量规划、可持续城市更新、以及社区化改造等政策措施相结合,以期改善未来建设中“非改居”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
李垣孙淼邝远霄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
本土材料的当代表述 中国住宅地域性实验的三个案例被引量:6
2014年
文章通过分析都市实践、张雷、张永和设计的三个住宅设计实例,探讨本土材料运用的方法,针对塑造表面肌理、形成空间氛围、组织结构建造三个方面,认识到本土材料可以成为现代技术与传统建构的结合媒介。通过与国外案例对比,认为中国本土材料的运用和表述在现阶段更加需要彰显。
李振宇李垣
关键词:住宅地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