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璐
- 作品数:30 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四川地面自动与人工地温观测值差异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四川省自动与人工地温对比观测数据对0~320cm地温进行逐层对比分析,发现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逐层地温差异不同,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自动观测数据比人工观测数据偏高。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一致率最高的是160cm地温,达到21%,一致率最低的是80cm地温,仅为6.2%;80cm地温的差值绝对值大于2℃的百分率最高,接近70%左右;地温年值正差异最大的出现在红原,自动比人工偏大达8.32℃。
- 游泳苑跃王明田陈东东赵晓莉刘娟刘晓璐肖递祥
- 关键词:地温
- 2013年四川省飞机增雨作业典型个例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2013年四川及西南部分地区春旱严重,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共37架次,对上述地区农业抗旱、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选取4月4日20时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对干旱监测、天气条件、作业条件监测、作业方案及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此次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降水回波强度面积明显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有增大的过程,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部分地方大雨。利用区域雨量对比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次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9万km2,3 h增加降水量11972万m3。
- 张元刘建西刘晓璐王维佳
- 关键词:春旱飞机增雨
-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1948~2006年共59 a的NCEP/NCAR温度场、气压场、位势高度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的位温及其高度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层顶位温的变化在310~380 K,其中副热带位温最高,而两极位温最低.大陆上空对流层顶位温的空间尺度较小,海洋上空为较大的空间尺度.②1948~2006年的59 a里对流层顶位温,总体上呈现出大陆区域位温下降,海洋区域位温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6~8月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大陆区域和南极洲对流层顶位温下降趋势明显,12月至次年2月在30°S附近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海域对流层顶位温上升趋势明显.③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在10~17 km范围内,两极最低.两半球的高度升高与降低均同步.两半球存在准半年的位相差异.热带对流层顶多呈现上升趋势,极地对流层顶则多呈现下降趋势.与位温相同的是,陆地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海洋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上升.
- 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
- 关键词:对流层顶
- 四川烤烟主产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估被引量:15
- 2016年
- 以四川烤烟主产区冰雹灾害为研究对象,将烤烟气候适应性特征和自然灾害系统论相结合,利用冰雹频率、DEM高程数据、下垫面类型以及农业经济数据等资料,构建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建立四川烤烟主产区冰雹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模型并计算风险分布指数,借此将攀西烟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5个风险区域和1个不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安宁河源头河谷地区、雅砻江下游流域以及攀西地区南部的河谷低山区和丘陵区冰雹灾害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评估结果为区域烤烟种植结构调整及冰雹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 张菡刘晓璐房鹏
- 关键词:烤烟冰雹灾害气候适应性
- TK-2GPS人影火箭探空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对比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利用TK-2GPS人影探测火箭探空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K-2GPS火箭探测仪能够比较好的描述温度、湿度、露点、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TK-2GPS火箭探测仪温度廓线与L波段探测数据非常一致,且可以清楚的描述大气中存在的逆温特征;湿度露点等廓线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与两种探空资料的时间不同有关;TK-2GPS火箭探空仪数据在风速风向垂直廓线中存在突变,这可能与探测仪器稳定性及灵敏度有关。
- 张元刘东升王维佳刘晓璐冯金燕
- 关键词:L波段
- 2013年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典型个例分析
- 13年四川及西南部分地区春旱和地表水短缺严重,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37架次,对上述地区农业抗旱、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4月4日晚作业个例,对干旱分布、天气条件...
- 张元刘建西王维佳刘晓璐
- 关键词:飞机人工增雨降雨量
- 全球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07年
-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ross-tropopause flux,即CTF),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CTF的空间分布呈纬向型,且基本与全球经向环流相配合,其中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通量形势较复杂,南半球通量交换的空间变化较均匀,北半球有多峰结构的空间变化,东亚在全球的CTF中有重要作用。(2)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顶纬向平均向上的净通量极值分别在5°S为0.873×10-4kg.m-2.s-1和10°N为0.155×10-3kg.m-2.s-1;极地对流层顶向上和向下的通量极值对应在62.5°S为0.510×10-3kg.m-2.s-1,75°S是-0.365×10-3kg.m-2.s-1,55°N为0.257×10-3kg.m-2.s-1,75°N是-0.234×10-3kg.m-2.s-1,两极向上的通量极值在87.5°S为0.355×10-3kg.m-2.s-1,90°N为0.300×10-3kg.m-2.s-1;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净通量极值在35°S是-0.416×10-3kg.m-2.s-1,35°N为-0.333×10-3kg.m-2.s-1。(3)全球的净通量变化出现非对称性的季节波动,南半球和北半球净通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全球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域的半球年平均质量交换量为-3.55×108Tg.a-1。(4)全球平均的CTF有显著的QBO特征,南北半球的年代际变化明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出现了质量通量振幅的异常突变现象。
- 王卫国樊雯璇金建德孙绩华谢应齐袁敏王颢樾刘晓璐
- 关键词:对流层顶年际变化
- 大气对流层顶的臭氧时空分布变化被引量:9
- 2006年
-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垂直分布和NCEP资料,计算出全球对流层顶的气候场,并对其空间分布、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呈纬向分布的特征明显,南北半球中纬度和南极为高值区,赤道和北极为低值区,且与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场有对应关系;②从400~70hPa的温度和臭氧质量比垂直经向剖面中。显现出对流层顶的上层和下层由于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导致垂直分布存在差异;③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纬向距平场的年代际变率具有不同位相的时空演变尺度,南半球的时空差异比北半球大,南极最不稳定,低纬和赤道地区幅度变化较小,但时间尺度较大;④极地各季节对流层顶的臭氧分布和高度场特征相似,低纬则与温度场分布较一致;⑤对流层顶断裂带中臭氧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春季,秋季为最小值,其对应的纬度存在明显的季节空间经向波动,夏季达到最高纬度,冬季到达最低纬度;⑥对流层顶臭氧质量比纬向距平的季节变率表现出准半年变化趋势,且两半球变化趋势相反.
- 王卫国袁敏吴涧樊雯璇王颢樾刘晓璐
- 关键词:对流层顶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年代际变化
- 四川省1978-2007年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 1978~2007年四川省的冰雹日数存在时空分布的差异。空间上,冰雹日数高原多于盆地,山地多于平原;高原上存在多个位置集中的冰雹多发带。时间上,30年内四川省各年累计冰雹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全省4~10月为冰雹多发期,...
- 刘晓璐
- 关键词:年际变化月际变化
- 近30年四川冰雹气候特征被引量:15
- 2012年
- 利用四川省148个站点1 978—2007年的30年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省冰雹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高原山地多于盆地,其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和6 a的振荡周期;冰雹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高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冰雹发生频率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的站点,冰雹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特征相似。
- 刘晓璐刘东升张世林刘平郝克俊
- 关键词:气候特征年际变化月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