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
- 作品数:68 被引量:43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2015年社区人群HIV哨点监测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社区人群HIV流行趋势及HIV感染者相关行为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凉山州社区人群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德昌县、宁南县和布拖县),调查对象为年龄≥ 15岁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抽样,2010-2015年共需调查样本量14 092人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和各年HIV感染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哨点监测完成调查共14 092人次,发现HIV感染者267人,2010-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4%(70/2 162)、3.07%(72/2 345)、1.17%(28/2 399)、1.38%(33/2 400)、1.42%(34/2 391)和1.25%(30/2 395)。彝族聚集为主的布拖县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聚集为主的德昌县和宁南县(OR=3.83,95%CI:2.25-6.52);增加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男性(OR=1.77,95%CI:1.30-2.40)、彝族(OR=4.40,95%CI:2.56-7.57)、离异或丧偶(OR=28.57,95%CI:4.56-178.95)、共用针具吸毒(OR=8.53,95%CI:3.99-18.25);降低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初中及以上学历(OR=0.59,95%CI:0.37-0.97)、固定性伴安全性行为(OR=0.21,95%CI:0.05-0.96)、临时性伴安全性行为(OR=0.46,95%CI:0.28-0.76)。结论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男性、彝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共用针具吸毒等因素增加社区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 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余刚廖强肖琳龚煜汉王科张素华翟雯雯张建新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感染哨点监测彝族
- 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中男性就诊者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梅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的男性就诊者,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性行为等调查,并进行梅毒(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ELISA检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决策树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525例,其中有效例数1468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5.88±14.14)岁;在婚占比65.87%;汉族占比58.45%。梅毒阳性率13.28%;HIV阳性率2.38%;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9.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阳性与民族(与汉族比,其他民族OR=2.77,95%CI:2.02~3.77)、调查时间(与2019年比,2021年:OR=0.24,95%CI:0.14~0.41;2022年:OR=0.19,95%CI:0.11~0.32)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与不知晓比,知晓OR=0.38,95%CI:0.28~0.53)存在相关(P<0.05),决策树模型结果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决策树模型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阳性与民族、调查时间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存在相关。结论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并且存在一定的高危性行为,造成梅毒等性病感染率较高,应针对该人群尽早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或治疗干预措施加强疾病宣传,有效预防和控制梅毒的传播。
- 王菊郑奕菲吉克春农买泓余刚王忠红王玉兵布格阿呷裴芳王世宇刘旖梅婷张瑜刘根体裴容
- 关键词:梅毒感染性病决策树模型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 凉山州HCV感染者吸烟饮酒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HCV感染者吸烟饮酒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关怀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德昌县和布拖县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分析等方法。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其中382人(78.12%)吸烟,194人(39.67%)饮酒,开始吸烟年龄(18.69±5.72)岁,日吸烟量(17.79±7.30)支。与吸烟行为相关的变量中,男性(OR=56.744,95%CI:23.390~138.252)相较于女性、注射毒品(OR=4.302,95%CI:2.195~8.429)相较于性传播吸烟概率更高等。与饮酒行为相关的变量中,男性(OR=6.145,95%CI:2.027~18.627)相较于女性、HCV单独感染(OR=2.026,95%CI:1.354~3.032)相较于HIV/HCV合并感染饮酒概率更高等。同时吸烟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中,男性(OR=29.458,95%CI:7.044~123.197)相较于女性、共用注射器(OR=1.832,95%CI:1.144~2.932)相较于未共用注射器人群、未接受HCV治疗(OR=1.631,95%CI:1.002~2.657)相较于已进行HCV治疗人群、HCV单独感染(OR=2.674,95%CI:1.652~4.328)相较于HIV/HCV合并感染人群同时吸烟饮酒概率更高。结论HCV感染人群中,对于男性、曾经注射毒品、未接受HCV治疗、无HIV合并感染人群应重点关注,加强健康教育,做到戒烟戒酒。当进行疾病筛查或治疗时,对相应重点对象开展吸烟饮酒行为调查,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干预,以提高HCV治疗效果或延缓疾病进程。
- 余刚张玉莲吉克春农买泓王菊王忠红王玉兵布格阿呷裴芳王世宇刘旖梅婷张瑜刘根体裴容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吸烟饮酒
- 2017年凉山州吸毒人群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不同地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04/06哨点监测期内,选取吸毒人群监测样本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血清学调查,样本来源于强制戒毒所、社区、美沙酮门诊调查,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本次监测以男性、彝族、20~50岁、在婚、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为主,注射吸毒行为和共用针具行为美姑县最高,所占比例分别是81.60%和50.80%,吸毒后性行为最低的是西昌,所占比例是8.18%,各县最近1年,与配偶/同居者有性行为的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同时伴有少许的商业性性行为,并且存在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情况,西昌HIV抗体确认结果阳性率最低(9.23%),HIV抗体确认结果阳性率最高的是越西、昭觉、美姑,阳性率分别为38.0%、33.20%和27.20%。梅毒阳性率最低的2位是美姑县和金阳县,分别为0.80%和1.20%,HC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最高的是越西县49.20%,最低的是金阳县20.00%。结论注射吸毒和共用针具行为及吸毒后性行为是感染HIV、梅毒、丙肝的主要因素;其次,安全性性行为能减少HIV、梅毒、丙肝的性传播。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均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良好方式。
- 王科余刚尹碧波王菊
- 关键词:吸毒人群哨点监测艾滋病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分析四川省凉山州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依从性教育提供科学思路。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治疗现状、基于HBM的依从性认知情况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723名调查对象接受了调查,其中87.55%的调查对象艾滋病临床试验小组(ACTG)依从性指数在95分及以上,总体服药依从性较好。感知到益处(β=1.568,P<0.05)与自我效能(β=1.742,P<0.05)是HIV/AIDS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与感知到益处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83(P<0.05)。结论基于HBM,通过增强患者自我效能以及对疾病和其治疗的认知可以提高HIV/AIDS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黄玉玲贾思艳杨淑娟吉克春农钟世勇高建美余刚王菊李天露余彬杨一挥唐雪峰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健康信念模式依从性
- 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9
- 2015年
-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探讨其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选取凉山州2008-2013年期间诊断的艾滋病患者,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感染、发病、治疗、死亡等相关信息,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8 321例艾滋病患者确诊艾滋病年龄范围18 - 87.5岁,平均(34.2±9.8)岁,死亡3 021例,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患者3 721例.研究对象总病死率由2008年的43.9/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20.7/100人年,治疗组病死率由2008年的27.3/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5.1/100人年,未治疗组病死率维持在45.0/100人年至50.8/100人年;治疗比例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8%上升到2013年的54.5%.所有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1个月,其中未治疗组为18.4个月;所有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确诊艾滋病年龄以及感染HIV途径有关(P<0.05),未接受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治疗者的5.78倍,但与性别、民族无关(P>0.05);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性别、确诊艾滋病时年龄、民族、感染HIV途径、确诊艾滋病时CD4+T细胞计数、治疗基线CD4+T细胞计数和基线贫血有关(P<0.05);未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主要与确诊艾滋病年龄有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治疗时机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提示加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与监测、及早发现和确证艾滋病患者、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是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 邓玲刘中夫张石则豆智慧王启兴马烨龚煜汉余刚王菊俞海亮苗逢雨
- 关键词:艾滋病病死率抗病毒治疗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0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纳入凉山州2020年有随访记录的28772例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的相关因素,绘制HIV/AIDS流入地的疫情地图。结果28772例HIV/AIDS中,2020年发生流动的占20.89%(6010/287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流动的促进因素包括15~24岁年龄组(相比于0~14岁年龄组,OR=2.74,95%CI:2.04~3.69)、彝族(相比于汉族,OR=2.44,95%CI:2.19~2.72)、初中文化程度(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1.25,95%CI:1.14~1.38)、未婚(相比于已婚,OR=1.29,95%CI:1.20~1.39)、职业为商业服务(相比于农民,OR=1.96,95%CI:1.31~2.92)、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相比于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OR=1.42,95%CI:1.26~1.61)、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µl(相比于CD4<200个/µl,OR=1.15,95%CI:1.03~1.29)。地理分布结果显示,2020年HIV/AIDS在四川省内流入地以西昌市(13.26%,797/6010)和成都市(10.12%,608/6010)为主,在四川省外流入地以广东省(18.19%,1093/6010)和浙江省(7.67%,461/6010)为主。在凉山州内流动、四川省内及凉山州外流动、四川省外流动的分别占27.67%(1663/6010)、15.34%(922/6010)和56.99%(3425/6010)。结论应关注凉山州HIV/AIDS的流动特征,根据HIV/AIDS特征进行人群分类管理,在HIV/AIDS流动时,及时获取HIV/AIDS工作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信息,做好流动HIV/AIDS的转介和管理工作,减少该人群的失访和干预难度。
- 沙马补都余彬杨淑娟莫洛伍牛莫罗阿荣孙秀霞冯传腾王梓航能格阿几李天露王忠红王菊冯晓英余刚吉克春农Jike Chunnong
- 关键词:病例管理
- 2010-2013年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2010 2013年间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探讨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每年在同一时间、哨点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检测结果,并调查其艾滋病知晓率、注射毒品、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结果 2010 2013年,凉山州各哨点吸毒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最高的越西哨点平均达到94.5%。除甘洛(χ2=6.269,P=0.099)、西昌(χ2=7.413,P=0.067)外,吸毒人群的共用针具比例在凉山州的哨点有所降低。除美姑县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略有所下降(χ2=19.166,P<0.01),HIV感染率在其他不同哨点不同年度的变化不一。结论 20102013年凉山州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趋势进入平稳持续阶段,该人群中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应提高防病意识,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干预工作。
- 朱言蹊龚煜汉王启兴王科廖强王菊余刚尹碧波李洋亚刘中夫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吸毒者
- 2005-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信息,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2005—2015年在凉山州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年龄≥15周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共1421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6.10±9.41)岁,其中男性10021例,占70.5%,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0%,8678例);至随访观察终止时间,依然在治者10001例(70.3%),死亡1425例(10.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95%CI值)=0.67(0.55~0.81)]、性感染途径[HR(95%CI值)=0.67(0.56~0.79)],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HR(95%CI值)=0.41(0.35~0.47)]及≥350者[HR(95%CI值)=0.28(0.24~0.34)],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而开始治疗时患者临床分期Ⅱ期[HR(95%CI值)=0.70(0.58~0.84)],以及体重指数异常[HR(95%CI值)=1.75(1.50~2.03)]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以上P值均<0.05)。结论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还可通过营养支持的方式,增强患者体质,从而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姜雪赵燕吉克春农许佳莉余刚俞海亮王菊赵德才廖强甘秀敏刘中夫
- 关键词: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