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义
- 作品数:13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 网络格子铺与传统格子铺在高校推广的比较优势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近年来,格子铺以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出现在高校并迅速的发展起来。但由于传统的格子铺面临着较多的缺点,于是就逐渐的诞生了网络格子铺。网络格子铺具有管理方便、信息发布及时、投入成本更低等优势,因此,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文章通过分析网络格子铺与传统格子铺在高校推广的比较优势,提出大力推广网络格子铺这种新型格子铺经营模式的建议。
- 肖义肖潇
- 关键词:高校比较优势
- 考虑空间因素的AHP判断矩阵构造及应用被引量:7
- 2024年
- 包含空间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屡见不鲜,然而传统层次分析法(AHP)却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空间特征,因此探究将空间因素加入判断矩阵以建立适用于空间数据结构的空间AHP方法。首先,以评价对象的空间特征为切入点,从空间相关、空间关联、空间耦合、空间投影和空间转移五个方面构建空间特征度量矩阵;其次,将空间特征度量矩阵融入判断矩阵并给出空间AHP赋权方法的基本思路,与传统AHP方法相比,空间AHP综合评价结果同时关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最后,实例分析部分通过变换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距离阈值和空间划分方式,以分析空间AHP区别于传统AHP的独特性质——空间依赖性、距离衰变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空间AHP不仅继承传统AHP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又将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建立联系;五种赋权类型中,Scor-AHP、Stra-AHP和Slin-AHP的适用范围更广,并且Scor-AHP和Stra-AHP的赋权结果对数据处理表现出强稳健性;空间依赖性、距离衰变性和空间异质性会对空间AHP综合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设定距离阈值是有效使用空间AHP方法的前提,适当的空间结构划分既能识别子区域发展的关键动因,还能体现地区综合指数的异质性。
- 安博文许培源肖义
- 关键词:判断矩阵空间异质性
-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2025年
-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2)经济集聚、产业集聚、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以及改善政府间协作水平是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偏单中心和偏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对过渡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该规划对促进外围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第一梯队城市群以及第二批次规划实施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应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规划方案,重点关注过渡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分类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肖义杨浩南
-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 基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模式研究——以芦山县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地质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文章以芦山县为例,总结归纳芦山县地质灾害特征,借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结合芦山县自身特点,建议从灾前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灾害应急指挥及统一协调体系建设、灾后减轻灾害的风险、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等四个方面健全防灾减灾措施。
- 郭义盟肖义
- 关键词:防灾减灾地质灾害
-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创新路径研究
- 2014年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融资难的问题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有四种融资方式:内源融资、财政融资、银行信贷和股权融资。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在融资方面现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以及融资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一些融资建议。
- 刘柯君肖义
-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 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被引量:20
- 2018年
- 在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16市复合生态位地区差异较大,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的“双核联动”区域特点。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经济生态位与社会生态位关联度为0.992,表明二者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经济生态位与环境生态位关联度为-0.931,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资源生态位子系统总体呈“w”型曲线。
- 黄寰肖义王洪锦
- 关键词:生态位熵权TOPSIS模型复合生态系统
- “一枝独秀”抑或“花开并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
- 2025年
-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有效提升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质量、有序推进城市协调联动发展进程的有力抓手与重要载体,对于突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制约的现实桎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个城市群20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减污降碳协同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提升二者协同水平;(2)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不同城市群以及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活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及加速互联网渗透促进减污降碳协同;(4)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冲击下,污染排放、碳排放、协同水平均表现出负向动态变化,整体呈现先陡降再缓升的波动趋势。因此,应持续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的多维路径,进一步巩固高质量绿色发展增长极,实现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与经济规模稳步提升的“双赢局面”。
- 肖义孔庆申李茹黄寰
- 关键词:城市群
- 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与绿色创新效率——基于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的证据被引量:34
- 2024年
-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除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0年中国1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文本分析法与超效率SBM模型,表征并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评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加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上看,中、西部城市优于东部城市,再生型、成熟型城市优于衰退型和成长型城市,森林型城市优于油气型、钢铁型、有色金属型和煤炭型城市。(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强通过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渠道影响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
- 黄寰黄辉肖义向昕
-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型城市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 2025年
-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对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1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采用PSM-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以及作用机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能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政策能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降低能源消耗等路径发挥作用;异质性结果显示,可持续发展政策对四线和五线城市、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城市及枢纽城市的作用效果更强;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应将重点置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能源利用、要素配置等路径,稳步实现产业接续与更替,并考虑城市生命周期及发展水平差异,因城施策、因时而变,持续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长效机制,实现高效协调稳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肖义孔庆申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被引量:23
- 2023年
-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 黄寰何广肖义
- 关键词: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