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恩熙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有机碳
  • 3篇杉木
  • 2篇亚热带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功能
  • 2篇植物功能群
  • 2篇生活型
  • 2篇碳氮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中亚热带
  • 2篇林下植被
  • 2篇功能群
  • 1篇代谢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树干

机构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作者

  • 5篇谢锦升
  • 5篇王恩熙
  • 4篇邱曦
  • 4篇张浩
  • 3篇吕茂奎
  • 3篇蒲晓婷
  • 2篇林廷武
  • 1篇江军
  • 1篇黄锦学
  • 1篇杨玉盛
  • 1篇杨柳明
  • 1篇江淼华
  • 1篇李伟
  • 1篇赵本嘉
  • 1篇张晓燕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培养温度下严重侵蚀红壤的有机碳矿化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研究侵蚀土壤有机质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Q10)对深入认识水土流失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严重侵蚀区的裸露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温度(10℃、20℃和30℃)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温度对严重侵蚀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及其Q10。结果表明:温度对严重侵蚀红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越高;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MBC显著正相关,与DOC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微生物生物量和可利用碳含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尽管严重侵蚀红壤有机碳含量仅为1.54 g·kg–1,但培养180天的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高达22.2%–33.3%,表明侵蚀红壤有机碳容易被矿化。严重侵蚀红壤在10–20℃时的Q10值为1.41,20–30℃时Q10值下降到1.06,土壤有机碳质量低是导致Q10值较低的重要原因,而严重侵蚀区的红壤长期裸露使微生物对高温产生适应性是高温时Q10值接近1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恢复植被覆盖对减少严重侵蚀红壤有机碳矿化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邱曦吕茂奎黄锦学李伟赵本嘉张浩王恩熙谢锦升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土壤有机碳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教学林场小湖工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植物各叶片碳氮磷含量。结果显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被叶片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7.45、18.14和0.71 mg·g-1,叶片C∶N、C∶P及N∶P比值分别为26.56、704.94和27.10,不同生活型植物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C∶P和N∶P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的叶片C∶N、C∶P都与相应的N、P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叶片N含量与P含量的变化并不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植被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全国陆地植物的平均水平,不同科和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性。
王恩熙谢锦升杨柳明林廷武张晓燕张浩邱曦蒲晓婷
关键词:生活型植物功能群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研究中亚热带人工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对区域环境的适应特征,为群落功能分类、群落结构特征的揭示提供了重要依据.植物生活型是植物为适应环境条件在其生理、结构、尤其是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生长类...
王恩熙谢锦升
关键词:生活型植物功能群
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对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试验研究了典型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0,11,31a)的表层(0—10cm)和深层(60—80cm)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层土壤有机碳84d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显著低于表层土壤,植被恢复则显著增加了表层和深层土壤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P<0.05),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与WSOC、MBC和SOC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碳矿化底物数量是决定土壤碳累积矿化量或潜在矿化量的主导因子;对照表层土壤的矿化速率常数(k)高于深层土壤的,植被恢复降低了表层土壤的k值(P<0.05),对深层土壤的k值却没有显著影响;而深层土壤矿化率显著高于表层土壤,且植被恢复后均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矿化率与微生物代谢熵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率的重要因素,而深层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植被恢复可以改善侵蚀红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张浩吕茂奎江军蒲晓婷王恩熙邱曦谢锦升
关键词:侵蚀红壤植被恢复有机碳矿化
降雨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林冠可溶性有机碳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不同降雨条件下碳在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部的迁移特征,对亚热带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在不同降雨量下林冠层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降雨量大于10mm时,米槠和杉木树干径流量与胸径呈幂函数正相关(R2>0.81和R2>0.88),米槠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负相关(R2>0.37);相反,杉木树干径流中DOC浓度与胸径呈幂函数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9,P<0.05)。米槠次生林穿透雨中DOC浓度相对大气降雨中DOC浓度平均增量大于杉木人工林,且前者增量的变化幅度也远大于后者,表明降雨量对米槠次生林穿透雨DOC浓度的影响较杉木人工林大;总体而言,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48.8mg/L)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23.4mg/L)(P<0.05)。随着降雨量增大,米槠次生林树干径流DOC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杉木人工林则呈现一定的递增趋势,说明树种的差异可引起树干径流DOC浓度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不同,降雨历时同样对穿透雨和树干径流DOC浓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吕茂奎谢锦升林廷武江淼华张浩王恩熙邱曦蒲晓婷杨玉盛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穿透雨树干径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