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凤
-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湖南省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髓单个核细胞缺血组织局部移植对血运重建的影响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切断近交系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 ,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分 7点在缺血后肢局部注射单个核细胞悬液 (MNC组 )或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 )。术后第 2 ,4周测定各组后肢动静脉氧差 (AVDO2 )并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血管新生。结果 :术后第 2 ,4周MNC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值高于PBS组 (P <0 .0 1) ,AVDO2 低于同期PBS组 (P <0 .0 5 )。结论 :在大鼠缺血后肢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
- 刘文亮尹邦良喻风雷胡野荣陈晓凤
- 关键词:缺血骨髓单个核细胞血运重建内收肌MNC毛细血管密度
- 双肺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肺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上的要点。方法4例行双肺移植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常规采用咪达唑仑0.05~0.1ug/kg、芬太尼8彬kg、维库溴铵0.2mg/kg及丙泊酚0.4mg/kg等药物,术中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0.01~0.08mg/(kg。min)、瑞芬0.01—0.1ug/(kg·min),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结果1例术中不能耐受单侧肺通气,行CPB双肺移植,终不能脱机死亡。余3例手术顺利,麻醉平稳,1例术后左主支气管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终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另2例术后2日拔管,一周转出ICU,一月出院。结论术中麻醉注重呼吸管理和循环管理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 陈晓凤徐军美
- 关键词:肺移植麻醉手术治疗
- B超实时引导血管穿刺置管在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评价B超实时引导血管穿刺置管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先心病择期手术需行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儿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0〜1岁,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每组35例。超声组使用超声实时定位血管,并用短轴平面外法进行穿刺置管;传统组使用传统解剖定位法定位血管进行穿刺置管。【结果】超声组总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使用穿刺针数量及出现并发症例数均少于传统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超实时引导血管穿刺置管应用于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相对于传统盲穿手法具有穿刺时间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晓凤李志坚戴茹萍徐军美
-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作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骨髓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能力及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并连续收集 4周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以含有不同浓度上清的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分析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加入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各组MTT比色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第 1 ,2 ,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VEGF分别为 (2 4 .4 0± 7.99,89.2 8± 5 .1 3,1 1 5 .2 4± 1 0 .0 8,1 5 7.0 0± 1 5 .6 4 )pg/ml。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 ,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VEGF。
- 刘文亮尹邦良喻风雷胡野荣陈晓凤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培养内皮细胞促血管生长因子密度梯度离心法
- 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比较传统有支架心包瓣与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的性能。方法测试瓣膜分为两组:A组,有支架心包瓣(与Ionescu-Shiley瓣相似);B组,无支架心包二尖瓣(与Quattro相似,由中南大学研制,简称CS瓣)。检测内容包括:①钙化倾向(SD鼠皮下埋藏模型);②组织学;③热皱缩温度;④断裂强度;⑤生物相容性;⑥血流动力学;⑦疲劳试验;⑧有限元分析。结果①B组钙化明显低于A组(P<0.01)。②组织学示A组心包片有大块钙化及胶元纤维裂解;B组仅见稍许钙化灶,胶原纤维保存完好。③热皱缩温度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④断裂强度B组明显强于A组(P<0.005)。⑤内皮细胞种植后第1天,A组细胞明显少于B组(P<0.001);第3天A组已无细胞生长,B组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多数细胞Ⅷ因子检测呈阳性。⑥在模拟心输出量为2、4、6L,A组跨瓣压差明显高于B组(P<0.05),返流量和回流百分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有效瓣口面积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流量为4L时A组优于B组。⑦B组寿命比A组(n=2)长2.5倍。⑧B组瓣叶应力分布较为合理。结论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避免了应力集中区,其抗钙化、胶原纤维保存、断裂强度、生物相容性、血流动力学、疲劳寿命等均明显优于传统有支架心包瓣。
- 龚光甫胡建国周新民刘锋李建民张伟王翔胡野荣陈晓凤
- 关键词:无支架生物心脏瓣膜
- 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处理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肺部疾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序贯式双肺移植中的麻醉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1例矽肺Ⅲ期、肺气肿并多发肺大疱、严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麻醉诱导常规采用咪达唑仑0.05~0.1mg/g、芬太尼8μg/kg、维库溴铵0.2mg/kg及丙泊酚0.4mg/kg等药物,术中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0.01~0.08mg/(kg·min)、瑞芬0.01~0.1μg/(kg·min),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结果】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于术后49h拔除气管插管,8d转出ICU,术后27d康复出院。【结论】麻醉前充分准备、合适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全面监测、对移植肺的保护等措施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 陈晓凤李李龚子曦喻风雷徐军美
- 关键词:肺移植体外循环麻醉
- 骨髓单个核细胞缺血肢体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切断近交系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 ,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分 7点局部注射单个核细胞悬液 (移植组 )或磷酸盐缓冲液 (对照组 )。术后第 3、7、14d获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匀浆 ,ELISA法测定匀浆中bFGF、VEGF和IL -1β因子水平 ;术后第 2、4周免疫组化法分析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 结果 术后第 3d ,移植组bF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第 3、7d ,移植组IL -1β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第 2、4周移植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 在大鼠缺血后肢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bFGF、IL -1β等多种因子在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促进血管再生的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 刘文亮尹邦良喻风雷胡野荣陈晓凤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再生缺血
- 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宽度设计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合适宽度。方法 把经戊二醛鞣制后的牛心包试片测厚、切断后按距切断缘不同宽度缝合 ,用软组织生物材料实验机进行单向静载拉伸试验 ,测定其最大负荷、极限抗张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根据不同的缝合缘宽度分为四组 ,即 1mm宽缝合缘组、2mm宽缝合缘组、3mm宽缝合缘组、4mm宽缝合缘组。结果 2mm、3mm及 4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分别为 (10 .5 6± 1.95 )N、(13.5 7± 3.2 7)N和 (15 .71± 3.86 )N ;平均极限抗张强度分别为 (6 .88± 1.2 9)mPa、(8.2 5± 2 .5 8)mPa和 (8.94± 2 .0 5 )mPa ;断裂延伸率 (2 9.95± 4 .11) %、(33.31± 5 .0 2 ) %和(33.0 7± 3.73) % ;比 1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 (7.0 5± 1.4 0 )N、平均极限抗张强度 (4 .6 2±1.0 8)mPa及断裂延伸率 (2 4 .11± 4 .4 0 ) %均明显提高 (均P≤ 0 .0 1) ,3mm组、4mm组的平均最大负荷及 4mm组的平均极限抗张强度亦高于 2mm组 (P <0 .0 5 ) ,其余组之间的各项检测值无差别。结论 根据其生物力学特性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宽度至少应大于 1mm ,一般以 2mm为宜。
- 胡野荣陈晓凤龚光甫刘文亮吴忠仕
- 关键词:生物力学特性牛心包生物瓣
- 制备牛心包去细胞基质的一种新方法
- 2005年
- 目的制备牛心包去细胞基质,寻找一种细胞清除率高,而对生物材料机械性能影响小的理想去细胞方法。方法新鲜牛心包作对照组,实验组用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对新鲜牛心包去细胞处理。牛心包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去细胞百分率,作WT+VG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排列;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分别测定牛心包的组织含水量、厚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热皱缩温度。用Lowry法测定牛心包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牛心包去细胞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2.30±0.36)mg/g]显著少于对照组[(13.74±1.27)mg/g](P<0.01);细胞清除率达95%以上。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组心包无细胞成分,胶原纤维结构无破坏,排列整齐,结构紧凑;实验组牛心包厚度[(0.209±0.066)mm]、抗拉强度[(17.08±3.91)N/mm2]、断裂伸长率[(41.27±6.45)%]及热皱缩温度[(68.94±0.75)℃]与对照组[分别为(0.247±0.055)mm;(17.97±4.77)N/mm2;(42.67±7.76)%,(69.44±0.5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83.02±0.43)%相比去细胞处理后含水量(86.34±0.71)%明显增加(P<0.01)。结论牛心包去细胞基质是一种优良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新洁尔灭—核酸酶—脱氧胆酸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去细胞方法,去细胞彻底,对组织结构无破坏,对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
- 吴国伟龚光甫陈晓凤徐锡萍
- 关键词:去细胞牛心包核酸酶脱氧胆酸
- 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与有支架心包瓣体外疲劳寿命测试比较
- 体外疲劳寿命测试是检测生物心脏瓣膜耐久性能的可靠指标。本测验始于2002年2月7日,止于 2004年8月30日。本文目的比较无支架和有支架心包瓣的耐久性。方法 (1)测试瓣膜分两组:A 组,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仿Qua...
- 龚光甫周新民刘锋李建民张伟王翔陈晓凤胡野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