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怿

作品数:22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中暑
  • 6篇重症
  • 6篇重症中暑
  • 4篇炎症
  • 4篇静脉
  • 3篇血必净
  • 3篇血管
  • 3篇危重
  • 3篇危重患者
  • 3篇乌司他丁
  • 3篇细胞
  • 3篇并发
  • 2篇单核
  • 2篇毒素血症
  • 2篇血症
  • 2篇严重创伤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阳性
  • 2篇全身

机构

  • 18篇广州军区广州...
  • 8篇暨南大学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东莞市太平人...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中医院

作者

  • 22篇陈怿
  • 16篇苏磊
  • 11篇童华生
  • 5篇江东新
  • 4篇林幼萍
  • 3篇潘志国
  • 3篇陈玉兰
  • 2篇唐柚青
  • 2篇张兴钦
  • 1篇邵玉
  • 1篇赖江明
  • 1篇邱俊铭
  • 1篇冯茹
  • 1篇文强
  • 1篇金慧
  • 1篇马明远
  • 1篇郭晓华
  • 1篇徐杰
  • 1篇江皓波
  • 1篇庄志浩

传媒

  • 5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感染、炎症、...
  • 2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IL-6、TNF-α释放的影响及其对横纹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其对横纹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肌注50%甘油8ml/kg;低剂量乌司他丁组和高剂量乌司他丁组:造模后分别静脉给予1000U和5000U乌司他丁,1次/12h。72h后立即行下腔静脉采血检测大鼠血浆IL-6、TNF-α水平,并分离大鼠右后肢横纹肌行病理及电镜切片检查。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浆IL-6、TNF-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乌司他丁组血IL-6、TNF-α水平分别为528.97±77.34、584.65±53.22pg/ml,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分别为860.68±45.32、480.45±49.78pg/ml,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46.14±106.33、414.52±55.19pg/ml)及模型组(分别为1994.09±99.45、822.93±78.23pg/ml)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乌司他丁组横纹肌组织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中高剂量乌司他丁组横纹肌肌纹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血浆IL-6和TNF-α的释放,并对机体横纹肌具有保护作用。
潘志国邵玉陈怿陈镜合苏磊
关键词:乌司他丁横纹肌溶解炎症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并发脑盐耗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21岁,因反复腹痛伴腹胀、呕吐2年余,发热1个月伴便血7 d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伴有腹胀、呕吐,在医院支持对症治疗,症状仍有反复。2009年11月行小肠组织活检确诊克罗恩病。2010年1月起服用强的松,其后自行减量,2010年2月症状再发伴低热,住院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治疗。
陈怿童华生苏磊
关键词: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脑盐耗综合征并发反复腹痛对症治疗下腹部疼痛
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对临床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计数(PC)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动态观察4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与PC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将各参数MPV、PDW、P-LCR与APACHEⅡ评分、P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PV、PDW和P-LCR值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分别为0.455,0.468,0.535,P<0.01);MPV、PDW和P-LCR值与PC之间呈负相关(Pearson系数分别为-0.533,-0.550,-0.638,P<0.01);PC于观察的第4 d降至最低值,第7 d开始恢复(P<0.05),而MPV、PDW和P-LCR在观察的第4 d升至最高值,但在第6 d开始下降(P<0.05),MPV、PDW和P-LCR变化均早于PC的变化。结论:动态监测MPV、PDW、P-LCR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C恢复具有良好的预判价值,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情观察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林幼萍陈怿陈玉兰冯茹
关键词:脓毒症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减少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本院重症医学科46例有胸腔积液危重患者,根据原发病类别配对分成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对照组)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组(观察组)两组进行胸腔引流,每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效果和并发症;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胸腔积液定量、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置管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胸腔积液定量、WBC、PLT、PT、PCT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CRP水平(μ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7.26±67.20比106.13±66.23,P<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观察组(26.1%比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疗效与传统治疗相当,术后患者应激较轻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安全、有效的治疗胸腔积液的方法。
陈怿童华生苏磊
关键词: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
重症中暑大鼠微血管血流改变及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大鼠脊斜肌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探索抗氧化剂对重症中暑血流动力学的保护作用。方法:67只Wistar雄性大鼠实验前12h禁食不禁水,取27只分3组:造模组(HS组)、SOD预处理后造模组(SOD+HS组)、NS预处理后造模组(NS+HS组);每组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热打击至中心体温为38℃组及热打击至中心体温为41℃组,测量各组ROS水平。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热打击组(HS组)、SOD预处理后热打击组(SOD+HS组)、NS预处理后热打击组(NS+HS组),活体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大鼠脊斜肌内相同三级以下微血管血流速度、血管管径、血流量。结果:随中心体温增高,脊斜肌中ROS水平逐渐增高。热打击后各组大鼠的微动脉及微静脉血流量明显减低。SOD+HS组ROS水平明显低于HS组及NS+HS组。SOD+HS组微血管红细胞流速比HS组及NS+HS组高;SOD+HS组血流量明显高于HS组及NS+HS组。结论:热打击大鼠局部组织ROS水平增高为局部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诱因,抗氧化剂SOD通过降低热打击ROS水平增高对局部微循环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金慧李志鹏郭晓华陈怿童华生苏磊
关键词:重症中暑微循环抗氧化剂活性氧
间歇充气压缩泵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急性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和安全性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缩泵(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急性脊髓损伤(ASCI)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4例ASCI患者随机分为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持续IPC、注射LMWH、二者联合运用和常规护理按摩,观察各组股静脉和胭静脉血流速度;检测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和血小板功能(PF);记录患者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和时间;并对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中3例患者发生下肢DVT(14.28%),余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P〈0.05)。IPC可以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凝血系统和PF无影响,注射LMWH可以延长APTT、ACT并降低PF,单独使用未见并发症发生,二者联用可以观察到双重效果,但也发生1例出血倾向,可能与LMWH导致凝血功能改变有关。结论相对常规护理按摩,其余3组方案预防下肢DVT效果更佳,IPC和LMWH在预防ASCI患者下肢DVT形成的效果相当,但IPC治疗更为安全。
陈怿童华生张兴钦苏磊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颅内感染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革兰氏阳性球菌(G)所致颅内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5例G球菌性颅内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治疗的前中后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验,并...
文强陈怿
文献传递
血必净治疗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血必净治疗严重肺挫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肺挫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19)。对照组使用抗感染、机械通气、营养支持、液体控制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治疗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接受紧急手术治疗及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和血常规、每2天复查胸部X线检查和痰细菌培养,根据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标准分析判断是否并发VAP,记录两组治疗第1、7天的氧合指数、VAP发生率、病死率、抗感染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氧合指数较快地改善,抗感染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而且抗感染药物联用的比例减少(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VAP发生等方面改善严重肺挫伤并发ARDS患者的预后。
叶钧强陈怿邱俊铭童华生
关键词:肺挫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必净
CD14阳性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判断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严重创伤患者早期CDl4阳性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HLA—DRCDl4+%)的变化规律,并探讨HLA—DRCD14+%与严重创伤的预后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2—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住院的严重创伤患者(AIS—ISS评分≥16分)共79例,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25),分析两组患者伤后年龄、性别构成、AIS—ISS评分、APACHEII评分、GCS评分、致伤因素、受伤部位、血清降钙素原(PCT)和HLA—DRCDl4+%、接受损伤控制性手术例数和免疫调理等方面的差别,观察并分析患者伤后第3、7天的APACHEII评分和HLA—DRCDl4+%的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及回归分析评估HLA—DRCDl4+%对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预判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情况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APACHEII和HLA—DRCDl4’%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组HLA—DRCDl4+%在第3天开始出现下降(P〈0.05),而死亡组APACHEII在第7天才高于存活组(P〈0.05)。以第3天HLA—DRCDl4+%值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死亡预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894。多因素回归分析严重创伤患者第3天HLA—DRCDl4+%值是预判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HLA—DRCDl4+%是预判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受伤后第3天HLA—DRCDl4+%水平是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陈怿林幼萍江东新苏磊
关键词: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后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标志物被引量:4
2018年
严重创伤经常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脓毒症(spesis),甚至进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及伤员生命并增加救治难度,
蔡芳芳陈怿
关键词:严重创伤表面受体单核-巨噬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