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王治民陈晓红王玉斌陈天立边军
- 技术原理主要是:1、脑膜瘤血供非常丰富,这就为3D-CTA奠定了基础,其供血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系统,如脑膜动脉、板障血管,有时颈内动脉也参与供血,如大脑前、中动脉或椎动脉。Manelfe将脑膜瘤的血液供应分四型:I型:单...
- 关键词:
- 关键词:血管成像脑膜瘤外科治疗
- 脑脊液鼻漏术前影像学漏口定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脑脊液鼻漏术前影像学漏口定位的方法,并探讨依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32例行手术治疗的脑脊液鼻漏病例术前均行高分辨率CT(HRCT)与MR脑池造影术(MRC)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并对照手术结果分析HRCT、MRC和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后的术前鼻漏漏口定位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析影像学漏口定位指导下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HRCT、MRC术前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的准确度分别为82%和84%,结合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95%;同时经统计学分析,HRCT、MRC和结合两者的术前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与手术漏口探察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27例,发现术前行HRCT、MRC检查鼻漏漏口定位,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指导术中的漏口修补,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结论:HRCT与MRC两者结合能够较准确的进行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采用HRCT与MRC二者结合作为术前漏口定位手段,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指导术中的漏口探察与修补,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 路安庆陈莉军霍宏志梁金陈天立
-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高分辨率CT手术治疗
- 3D-CTA在颅内疾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8年
- 王治民陈晓红边军陈天立潘亚文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
- 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4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288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120例,未发生脑膨出168。膨出组病死率(53.33%,64/120)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1.43%,36/168;P<0.01)。膨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脑干损伤、术前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及术前颅内压>60 mmHg是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增加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因素很多,临床应针对性进行预防。
- 陈恒三路安庆黄铭尚银武魏祎陈天立
-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脑膨出
- 血浆纤维蛋白原、颈动脉斑块与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改变.方法 分别对300例复发性脑梗死和52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并将复发组与初发组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面积大小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复发组和初发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多发于50 ~ 70岁人群,发病年龄、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人数及FIB水平复发组高于初发组(P<0.05).A1、A2、A3组RCI患者和初发组间相比血浆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1、A2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初发组(P<0.05),A3组与初发组间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A1组血浆FIB水平高于A2组(P =0.034)和A3组(P =0.003);A2组与A3组血浆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7).A1、A2、A3组不同特征颈动脉斑块中均以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最高,软斑块次之,硬斑块最少.三组间不同特征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66).结论 高血浆纤维蛋白水平、高混合斑块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复发有一定关系.
- 柳平尤红葛力雷刚陈天立
-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纤维蛋白原颈动脉斑块
- 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一例报告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斜坡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经口咽入路切除巨大斜坡肿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主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2年,加重伴左颈肩部疼痛2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中下斜坡巨大占位性病变,向后压迫桥脑和延髓,向前推挤咽后壁软组织,鼻咽腔变窄,颅底斜坡、左侧颞骨和寰椎左侧骨质破坏。在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协助下为患者施行了经口咽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检查提示为脊索瘤。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多学科协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梁金张敏陈天立谢宇平陶峰秦岭
- 关键词:斜坡肿瘤脊索瘤经口咽入路
- 小脑延髓裂入路的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索不同方式分离小脑延髓裂(CMF)切除小脑延髓裂区、桥脑及第四脑室周围病变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结果。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广泛型、外侧壁型和外侧隐窝型),对小脑延髓裂区、四脑室周围及桥脑占位病变20例进行手术,术中评价病变显露及切除情况,术后评价近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广泛型CMF切开11例,外侧壁型切开7例,外侧隐窝切开2例。显露良好者16例(80%),显露受限和显露困难者各2例(10%)。全切除10例(50%),次全切除6例(30%),部分切除4例(20%)。出院时GOS5分者12例(60%),4分者8例(40%)。结论广泛型切开可暴露从导水管下口至闩的病变,外侧壁型和外侧隐窝型切开可显露外侧隐窝区、小脑中脚及桥延部背外侧区病变。
- 乔栎张新定陈天立郭小红韩广
- 关键词:小脑延髓裂入路
- MRI对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研究
- 边军朱力山陈天立
- 利用磁共振轴位测定并计算出椎基底动脉的横截面积及利用TCD测定并计算出平均空间血流速度,由此两个因素进一步计算出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最低阈值的测定到动脉横截面面积最低阈值的测定。研究结...
- 关键词:
- 关键词:核磁共振诊断动脉缺血
- 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防治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病例,在治疗原发伤病基础上,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粘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阿托品治疗8例;胃镜下治疗3例;胃次全切除术2例。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172例,缓解15例,无效3例,死亡6例,其中阿托品治愈6例;胃镜下治愈2例;胃次全切除术治愈1例。结论:预防和治疗的重点是消除颅脑损伤病灶和保护胃粘膜,常规处理方案效果满意,简单、经济且安全有效,但必要时应及时使用特殊治疗手段,以迅速控制病情。
- 路安庆陈莉军霍宏志梁金陈天立
- 关键词: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
- 神经纤维瘤橡皮病2例报告被引量:1
- 2002年
- 葛力尤红罗克政陈天立兰周华
-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