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春
- 作品数:42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吸入性损伤犬循环动力学及呼吸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 1998年
- 用蒸气吸入性损伤犬模型,对其伤前、伤后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早期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致伤后呼吸系统总阻力逐渐上升(3h和4hP<0.05);呼吸系统总顺应性在伤后4h均显著下降(P<0.05);在伤后2h,心率非常显著地减少(P<0.01),心输出量显著降低(P<0.05)。提示蒸气吸入性损伤后,早期就发生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变化。早期检测这些指标。
- 钟晓春曹勇李国辉吴燮卿
-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循环动力学血气分析表面活性物质
- 粉防己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了解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培养来自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 ,在加入粉防己碱后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 ;结果 使用粉防己碱后 ,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 ,胞质突起变少 ,核变小 ,核仁不明显 ,细胞器变少且小 ;结论 粉防己碱可影响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 。
- 何晓升钟晓春
- 关键词:粉防己碱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
- 瘢痕致两侧蹼颈形成1例报道
- 2008年
- 钟晓春
- 关键词:蹼颈瘢痕
- 兔延迟术后脂肪瓣内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 探讨采用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促使脂肪来源的兔间充质干细胞(ASCs)增殖的可能性。方法以兔为动物模型,在一侧腹股沟处形成脂肪瓣。21d后取出瓣内脂肪组织及对侧正常脂肪组织,消化过筛离心,收集离心后沉淀物中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计算细胞CD29、CD44、CD14和CIM5的表达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脂肪瓣延迟术后,瓣内细胞CD29和CD44的表达率增加,分别为74.06%和90.7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62.88%和7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内细胞CD14和CD45的表达率减少,分别为57.66%和4.8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72.10%和7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可促进ASCs的增殖,是用瓣内组织移植后取得更好效果的机制之一;对脂肪组织先进行缺血预处理再移植,可能为一个临床脂肪移植的新方法。
- 江素君何晓升倪有娣刘茂林刘苏杭钟晓春
- 关键词:脂肪瓣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
-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透明质酸含量与含水量
- 目的探索不同时期瘢痕组织内透明质酸含量含水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收取2年以内及2年以上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组织,取自体正常皮肤真皮作为对照,测量其含水量,用 Elisa 法检测透明质酸含量,求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以...
- 钟晓春何晓升赖盛飞孙正华赖小文肖红发
- 文献传递
-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 刘强张永模李国辉曹勇胡庆宏吴燮卿钟晓春王文王年云
- 关键词:烧伤氯化镧肠道细菌移位动物实验
- 吸入性损伤犬循环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1996年
- 用蒸气吸入性损伤犬模型,对其伤前、伤后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早期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致伤后呼吸系统总阻力逐渐上升(3小时和4小时 P<0.05);呼吸系统总顺应性在伤后3小时,肺顺应性在伤后4小时均显著下降(P<0.05);在伤后2小时,心率非常显著地减少(P<0.01),心输出量显著降低(P<0.05)。提示蒸气吸入性损伤后,早期就发生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变化。早期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及时诊治吸入性损伤。
- 钟晓春曹勇李国辉吴燮卿
-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循环动力学
- 粉防己碱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材自人体增生性瘢痕,提取出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粉防己碱,用Tun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比较两组间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使用粉防己碱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通过促进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粉防己碱可能具有防治瘢痕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 钟晓春
- 关键词:粉防己碱瘢痕凋亡
- 浅谈对烧伤后早期复苏补液公式的理解被引量:1
- 2005年
- 今年6月在浙江省瑞安市举行了第三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与会者热烈探讨了烧伤后早期补液的问题,指出按现行补液公式复苏,可能遗留隐性休克,应加以改进。会后参会代表、《中华烧伤杂志》的热心读者钟晓春医师来函,继续对休克复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首先认可现行通用公式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很多艰辛,而应用之后确实有效,赞成“不要随随便便搞个什么公式,也不要随随便便否定现有公式”。同时他也认为“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正,克服其不足,产生新的公式就成为必然”。应该说,他的意见基本上正确。现行补液公式应用于中小面积烧伤可行而有效,但用于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或延迟入院已并发休克患者的复苏,度过休克期后明显遗留缺血缺氧性损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是当前严重烧伤治愈率停留于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亟待改进。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监测一般生命体征(尿量、血压等)和(或)血流动力学指标,只能了解全身灌流情况,但不是烧伤后早期补液的完整终极目标。有效的补液监护除了解全身灌流外,还应了解各个脏器和组织的局部灌流以及细胞利用氧的情况。目前对此虽有众多探索,惜乎尚无准确的终极目标问世。在补液监测指标暂无改进的情况下,建立新的补液公式,似无可能,也非必需。现行公式存在诸多不足,根据病情,对“公式”进行调整是完全应该的。特别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补液更应强调“个体化”,全面分析病情,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整补液。目前应积极探索科学、准确的补液终极目标,建立全身灌流、微循环、局部灌流、细胞氧利用情况等指标,寻找简易而有效的监测手段。只有明确了早期复苏的终极目标,才有可能提高烧伤后早期复苏的�
- 钟晓春
- 关键词:补液公式烧伤后缺血缺氧性损害严重烧伤患者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补液
- 指导医科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之我见
- 2009年
- 本文根据当代医科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作者自己近几年来的切身体会,阐述了如何更有效地指导他们课余进行科学实验,认为只有充分激发与保护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设计出适合于他们的科研课题,方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钟晓春
-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