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亮

作品数:103 被引量:9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专利
  • 50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8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糖尿
  • 29篇糖尿病
  • 25篇细胞
  • 16篇胰岛
  • 15篇蛋白
  • 15篇疫苗
  • 13篇血糖
  • 13篇免疫
  • 13篇多肽
  • 11篇小鼠
  • 11篇抗原
  • 11篇分子
  • 10篇非编码
  • 9篇融合蛋白
  • 9篇生物标志
  • 9篇生物标志物
  • 9篇非编码RNA
  • 8篇药物
  • 8篇诊断试剂
  • 8篇诊断试剂盒

机构

  • 103篇中国药科大学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江苏省中医院
  • 3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未名生物医药...
  • 1篇上海科医联创...

作者

  • 103篇金亮
  • 26篇刘景晶
  • 25篇吴洁
  • 22篇曹荣月
  • 18篇李泰明
  • 13篇张艳峰
  • 11篇高华山
  • 9篇邢芸
  • 9篇朱爱华
  • 7篇赵茜
  • 5篇侯景
  • 5篇孙云霄
  • 5篇王华倩
  • 5篇李曼曼
  • 5篇杨悦
  • 4篇马东慎
  • 4篇鲁勇
  • 4篇龙军
  • 4篇刘晓锐
  • 4篇宗莉

传媒

  • 15篇药物生物技术
  • 12篇中国药科大学...
  • 4篇药学进展
  • 3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创新创业理论...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安徽医药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10篇2021
  • 6篇2020
  • 13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能通过免疫防治Ⅰ型糖尿病的重组蛋白和重组基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用于预防和治疗I型糖尿病的重组蛋白及其重组基因。将源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ne)的热休克蛋白HSP65基因与人HSP60的一段抗原表位P277连接,产生的重组蛋白可不需添加佐剂直...
刘景晶朱爱华金亮曹荣月吴洁
文献传递
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表位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位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尤其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表位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生物药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表位组合物包括牛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中15个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抗原特征的表位。...
刘景晶熊祺琰孙云霄王华倩贾绍辉邓双玲曹荣月李泰明金亮吴洁
文献传递
miR-802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肥胖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miR‑802抑制剂,具体涉及miR‑802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肥胖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miR‑802的inhibitor可以减重,其通过抑制脂肪细胞中的TG(甘油三酯)合成和脂质的积累,且主要影响内脏脂肪...
金亮张方方黄斌杨悦
环状RNA在糖尿病发生、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组织特异性、疾病特异性、时序特异性等特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核酸测序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丰富了研究者对circRNA的了解,circRNA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也被证实。目前糖尿病诊断及治疗多集中在血糖监测和管理层面,探寻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表明,circRNA参与胰岛素合成分泌、胰岛β细胞程序性凋亡、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炎症等过程,并有望成为糖尿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的治疗靶点。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circRNA在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生、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一些见解。
陈家乐刘建兴刘悦张方方金亮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Β细胞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
一种具有降血糖兼调脂作用的新型表位组合肽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调脂作用且能降低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血糖值的新型双表位肽。运用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软件以及在线分析工具对糖尿病并发症相关蛋白HMG-COA还原酶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分析,获得的B表位肽HGRWIADP...
李泰明焦琳方顾小骞王岐信孟凯特魏晓敏张婷婷何恬王全逸诸晓燕陈斯睿金亮
hVEGF_(121)/βhCG融合蛋白联合化学药物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抑制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将融合蛋白hVEGF121-M2-X_(10)-βhCG-CTP37作为免疫原,并分别联合化学药物环磷酰胺(CTX)和多西他赛(DTX),探索其对C57BL/6J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抑制效应。将h VEGF121/βhCG融合蛋白(VC)分别与CTX和DTX联合给药(VCC、VCD),免疫接种B16F10黑色素瘤小鼠,对免疫小鼠皮内肿瘤组织周围毛细血管进行计数、测量各组小鼠瘤块体积和重量、对肿瘤组织进行切片分析、检测免疫小鼠脏器指数、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LDH法检测特异性杀伤活性。皮内肿瘤组织周围血管计数结果显示,与NS组比,DTX组、VC组以及VCD组均能高效抑制黑色素瘤血管生成(P<0.01);皮下肿瘤抑制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DTX组和VCD组抑瘤效果最为显著,抑瘤率分别为60.0%,70.0%,其中VCD组抗肿瘤效果优于VC组或DTX组给药组(P<0.01);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显示,VCD组的病变程度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最显著;对小鼠脾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DTX组和VCD组的脾脏指数均显著增高(P<0.05);抗肿瘤免疫实验中:与NS组相比,VCD组提高了脾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毒作用(P<0.05),且VCD组小鼠的脾细胞杀伤率在效靶比为20∶1、40∶1和80∶1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 VEGF121/βhCG融合蛋白与化学药物DTX初步表现出协同抗肿瘤的效果,而与化学药物CTX未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李曼曼井亮亮袁玉婷苗梓韬王雨婷张一唯曹荣月金亮
关键词:黑色素瘤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蛋白疫苗多西他赛
一种2型糖尿病的诊断引物及试剂盒、以及非编码RNA分子标志物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2型糖尿病的诊断引物及试剂盒、以及非编码RNA分子标志物的应用。诊断引物包括miR‑802正向引物SEQ ID NO:3以及miR‑802反向引物SEQ ID NO:4;2型糖尿病的诊断试剂盒,包括该诊断引...
金亮张方方王丹维刘廷生刘禹宏李冰冰
文献传递
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新型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新型肽。运用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软件以及在线分析工具对糖尿病并发症相关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分析,筛选的B表位氨基酸序列为:RLEPYKKKNPS,选用胰岛细胞特异抗原-胰岛素相关蛋白(I...
李泰明李苹苹顾小骞张若洋王岐信林旋刘景晶金亮
文献传递
肿瘤细胞裂解物抗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反复冻融B16F10肿瘤细胞制备裂解物,以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为载体,OK432和来源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热休克蛋白70(HSP70)第407-426(mHSP70407~426,M)的两段串联重复序列M2为佐剂,制备了肿瘤细胞疫苗B16F10-DT-M2-OK432(BDTMOK),探讨其能否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并且对其抗肿瘤的作用机理进行部分探讨。以制备的BDTMOK免疫C57BL/6小鼠,分别检测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通过ELISA法,从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的抗B16肿瘤细胞裂解物(B16 tumor cell lysate,B16TCL)类抗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的结果显示,BDTMOK的免疫能够有效的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预防结合治疗性实验的结果显示,BDTMOK激发的免疫应答对于B16肿瘤攻击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与PBS阴性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BDTMOK可以延长皮下移植瘤发生的潜伏期(P<0.05),并且平均瘤重显著降低(P<0.05);抑制了小鼠皮内肿瘤模型中的血管新生(P<0.01)。疫苗BDTMOK能有效的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的生长。
路蕾陈科刘彬王泽宇葛驰宇侯景金亮邢芸曹荣月刘景晶
关键词:肿瘤细胞疫苗
融合蛋白hVEGF121/βhCG与mGM-CSF/βhCG联合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探讨m GM-CSF/βh CG(GC)和h VEGF121/βh CG(VC)两种融合蛋白联用对C57BL/6J小鼠RM-1前列腺癌和B16F10黑色素瘤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含有p ET-28a-m GM-CSF-X10-βh CGCTP37和p ET-28a-VEGF-M2-X10-βh CG-CTP37的两个重组菌进行乳糖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将两种蛋白制备抗肿瘤蛋白疫苗(VC蛋白疫苗和GC蛋白疫苗),并将两蛋白混合制备联合蛋白疫苗(VGC蛋白疫苗),免疫C57BL/6J接瘤小鼠,测量瘤块生长状态;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ELISA检测小鼠体内细胞因子IFN-γ和抗h VEGF抗体浓度。结果发现,在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移植瘤模型中,与生理盐水NS组相比,各实验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GC组抗肿瘤效果优于GC组和VC组(P<0.01),且对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抑瘤率分别达到(41.7±0.83)%和(46.4±1.27)%。由此可见,VC和GC两种蛋白联合后,通过发挥抗肿瘤免疫和抗肿瘤血管生成双重作用,高效地抑制了RM-1前列腺癌和B16F10黑色素瘤的生长。
井亮亮苗梓韬李曼曼叶佳金亮曹荣月龙军
关键词:黑色素瘤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