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瑞友

作品数:75 被引量:400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局立项课题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8篇缺血
  • 17篇卒中
  • 12篇细胞
  • 11篇血管
  • 11篇血性
  • 11篇抑郁
  • 10篇卒中后
  • 10篇脑梗
  • 10篇梗死
  • 9篇脑梗死
  • 8篇脑血
  • 8篇脑血管
  • 7篇脑缺血
  • 7篇脑卒中
  • 7篇急性
  • 6篇凋亡
  • 6篇抑郁患者
  • 6篇灶性
  • 6篇生活质量
  • 5篇多态

机构

  • 38篇青岛市海慈医...
  • 28篇青岛大学
  • 12篇同济医科大学...
  • 4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青岛市精神卫...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青岛海慈医疗...
  • 2篇青岛市医疗保...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山东省军区

作者

  • 75篇郭瑞友
  • 16篇毛德军
  • 14篇唐咏春
  • 10篇张苏明
  • 9篇方思羽
  • 8篇侯荣耀
  • 7篇马晓维
  • 7篇赵丽霞
  • 7篇臧运华
  • 6篇杨渊
  • 5篇刘立安
  • 4篇朱晓岩
  • 4篇王莉
  • 4篇王彩霞
  • 4篇高丽丽
  • 4篇徐广润
  • 4篇李吉柱
  • 4篇唐明
  • 4篇史庭慧
  • 3篇刘前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中国康复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国外医学(脑...
  • 3篇临床脑电学杂...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5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治疗对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瘦素(leptin)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以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筛选卒中后抑郁患者94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
郭瑞友赵丽霞苏丽王莉王彩霞郭联
关键词:针刺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文献传递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rs4846049G/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3'-非翻译区rs4846049 G/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39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7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病例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型分别为268例和12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直接测序法检测MTHFR基因rs4846049 G/T多态性。 结果以GG基因型为参照,TT基因型使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显著增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2.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3~5.76;P=0.003];与G等位基因比较,T等位基因使发病风险显著增高(OR 1.62,95% CI 1.28~2.06;P〈0.001)。亚组分析显示,rs4846049 G/T多态性可显著增高LAA和SAO亚型卒中的发病风险(P均〈0.05)。 结论MTHFR基因rs4846049 G/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易感性增高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遗传危险因素。
侯荣耀朱晓岩孙顺昌郭瑞友潘旭东
关键词:高半胱氨酸汉族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结合珠蛋白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结合珠蛋白(Hp)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水平变化,进一步明确PSD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筛选符合条件的卒中后抑郁患者35例,选择不伴抑郁的卒中病人35例为对照组。于住院第3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血清Hp和RBP4的水平。结果:卒中后抑郁组血清Hp和RBP4浓度[分别为(130.89±15.86)mg/L、(36.45±5.02)mg/L]较对照组[分别为(92.42±15.74)mg/L、(28.57±5.08)mg/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Hp和RBP4的水平[分别为(146.83±10.08)mg/L、(40.83±4.28)mg/L]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组[分别为(113.67±9.18)mg/L、(31.76±4.11)mg/L]及中度抑郁组[分别为(130.73±5.11)mg/L、(36.37±1.17)mg/L],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血清Hp和RBP4水平与HAMD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3、P<0.01;r=0.800、P<0.01)。结论:PSD组中血清Hp和RBP4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增高,并且该组中Hp和RBP4的水平变化与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Hp和RBP4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脑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诊疗。
高媛媛郭瑞友王莉毛德军李彬
关键词:抑郁缺血性脑卒中结合珠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
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探讨海风藤提取物在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后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利用 TTC染色、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观察海风藤提取物对缺血灶大小、血脑屏障、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的影响。结果 海风藤提取物可显著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减少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数量 ,并具有减少梗死灶直径的趋势。结论 海风藤具有抵御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 ,减少缺血灶周围神经细胞坏死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发挥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郭瑞友张苏明方思羽杨渊徐广润
关键词:海风藤提取物脑缺血脑保护老龄大鼠细胞凋亡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核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的干预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erum soluble CD40ligand,sCD40L)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胞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表达率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起病24h以内的100例AP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选择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对照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常规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梗死灶体积、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κB p65表达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SS和梗死灶体积的进展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ELPBMC^J&核NF-KBp65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试验组患者各期病程中外周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胞核NF--KBp65表达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O.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结论CD40-CD40L信号通路及PBMC胞核NF-KB表达的过度上调而介导的炎症、凋亡机制可能是APCI的分子生物学因素,灯盏生脉胶囊能通过下调此分子生物学因素而改善其预后。
毛德军唐咏春郭瑞友臧云华侯荣耀
关键词:可溶性CD40配体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炎性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选符合条件的卒中后抑郁患者46例,选择不伴抑郁的老年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于住院第3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leptin、IGF-1、BDNF以及炎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浓度.结果 (1)卒中后抑郁组血清leptin和IGF-1浓度[分别为(57.4±14.32)ng/ml、(120.86±28.66)ng/ml]较对照组[分别为(17.53±11.62)ng/ml、(66.5±17.51)ng/ml]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卒中后抑郁组血清hs-CRP[(2.3±0.42)mg/dl]、ICMA-1[(182.6±50.27)ng/ml]、BDNF[(25.8±8.35)ng/ml]与对照组hs-CRP[(2.2±0.28)mg/dl]、ICMA-1[(178.7±51.14 ng/ml]、BDNF[(24.2±7.48)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血浆leptin和IGF-1与HAMD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4,P<0.01;r=0.641,P<0.01).结论 Leptin和IGF-1与老年卒中后抑郁关系密切,可能是老年卒中后抑郁的血清标志物.
郭瑞友王莉李吉柱赵丽霞毛德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血糖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糖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科学的防治思路。方法:入选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2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血糖水平测定,同时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通过血糖值水平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平均空腹血糖5.87±0.86mmoL/L,对照组平均空腹血糖5.20±0.97mmoL/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内径0.75±0.12和较照组0.68±0.10明显增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32±0.11较对照组0.62±0.08明显增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存在血糖异常情况非常普遍,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本疾病关系密切,不利于疾病的预后,因此,在此类人群中进行血糖情况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十分重要。
马晓维郭瑞友马腾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糖颈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周期失控与神经元死亡
1999年
细胞周期素及其依赖激酶决定着细胞的周期演化过程,近年来还发现,它们在诱导凋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成熟神经元是终末分化不再增殖的细胞,但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其周期调节也可发生相应变化。文章综述了神经元死亡与细胞周期异常调节之间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郭瑞友张苏明方思羽
关键词:神经元细胞周期素凋亡
代谢综合征人群中新兴健康生活方式与全因死亡结局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兴健康生活方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具有代谢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样特征的个体的全因死亡风险。方法:共选取2007~2014年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6934名参与者,我们根据以下标准评估了参与者的生活方式,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间和久坐行为信息。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全因死亡结局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较低的参与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人群中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中等组的风险比为0.51 (RR = 0.51, 95% CI 0.30~0.88),健康生活方式评分较高组的风险比为0.26 (RR = 0.26, 95% CI 0.15~0.48)。性别差异仍然存在,女性的中、高分组的风险比分别为0.47 (RR = 0.47, 95% CI 0.23~0.96)和0.21 (RR = 0.21, 95% CI 0.09~0.46)。相比之下,在男性中,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护作用只在高分组中更为显著(RR = 0.33, 95% CI 0.13~0.83)。无论参与者具有一项代谢综合征的特征,还是多项特征的组合,较高的生活方式评分均与较显著的保护作用相关。在具有代谢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样特征的人群中,坚持新型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且得分越高,作用越明显。
侯荣耀张帅张枫牛梦莹郭瑞友
关键词:NHANES代谢综合征健康生活方式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1及锌指蛋白A20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趋化因子受体1(CX3C-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及锌指蛋白A20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起病7天内的99例APCI患者作为APCI组,选择同期未进展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及门诊查体的脑动脉硬化(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CAS)患者各100例分别作为ACI组和CAS组;CAS组于查体时,APCI组及ACI组于入院时、病程第7、14、30天分别监测PBMCCX3CR1及锌指蛋白A20表达的变化。结果:APCI组于入院时、病程第7天、第14天及第30天PBMCCX3CR1表达均明显高于ACI组(P均<0.05)。结论:APCI患者PBMCCX3CR1表达的过度上调,可能是APCI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毛德军宫相聪李秀珍郭瑞友臧云华
关键词:脑梗死锌指蛋白A20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