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玉璞

作品数:208 被引量:1,838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1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9篇病理
  • 27篇细胞
  • 26篇临床病理
  • 26篇肌病
  • 24篇神经病
  • 23篇缺血
  • 22篇周围神经
  • 21篇神经系
  • 20篇神经系统
  • 17篇线粒体
  • 17篇脑缺血
  • 16篇免疫
  • 15篇综合征
  • 15篇脑肌病
  • 14篇周围神经病
  • 14篇线粒体脑肌病
  • 13篇脑脊液
  • 11篇血管
  • 11篇局灶
  • 10篇肌萎缩

机构

  • 196篇北京协和医院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医院
  • 3篇中国协和医科...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胜利油田中心...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兰州医学院第...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06篇郭玉璞
  • 80篇陈琳
  • 72篇任海涛
  • 47篇赵燕环
  • 35篇关鸿志
  • 35篇崔丽英
  • 30篇高晶
  • 19篇刘智
  • 18篇魏妍平
  • 18篇李晓光
  • 14篇高淑芳
  • 13篇彭斌
  • 11篇毛晨晖
  • 10篇钱敏
  • 9篇冯逢
  • 9篇赵艳环
  • 8篇汤晓芙
  • 8篇王建明
  • 7篇郭重
  • 7篇李本红

传媒

  • 7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5篇脑与神经疾病...
  • 9篇中风与神经疾...
  • 8篇中国神经免疫...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临床神经病学...
  • 6篇中华神经精神...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第十二届全国...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4篇协和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医学会神...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第九次全国神...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11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15篇2006
  • 11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12篇2001
  • 12篇2000
  • 3篇1999
2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M受体密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 M受体在不同部位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 3H- QNB作为放射性配基,在与动物模型脑片上的 M受体结合后,将脑片标本在氚片上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测定自显影片上不同部位受体密度。结果在缺血 2 h组和再灌注 2 h组,受体的密度没有改变。再灌注 8 h组枕部皮层 (OC)及颞部皮层 (TC)部位 M受体密度出现明显下降,但同再灌注 24 h组及再灌注 72 h组比,下降程度较轻。再灌注 24 h组及再灌注 72 h组的尾壳核 (CP)、前脑皮层 (FC)、 TC、 OC区域 M受体密度也明显下降,两组间并无差异;同时, M受体减少区域显像明显。结论 M受体的数量并非在缺血及再灌注后即刻改变,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步降低的。 M受体显像可估计体内具有活性的胆碱能神经元密度的改变,并可作为脑缺血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标志。
徐乐焱王世真郭玉璞刘士民刘鼎新
关键词:受体显像脑缺血M受体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目的观察隐球茵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析脑脊液检测资料,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4年中北京协和医院隐球茵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诊断检测方法。结果(1)临床资料:共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
关鸿志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
文献传递
脑卒中后炎性因素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炎性因素在卒中后脑组织中的存在时间及分布特点。方法卒中尸检脑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炎细胞及炎性因子。结果小胶质细胞激活出现于梗死后10h,2d后逐渐分布于周边区。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由星形细胞表达。星形细胞在中心区消失,周边区增生。吞噬细胞于缺血1d始分布于梗死中心区。白细胞共同抗原仅在出血病灶周边表达。结论人脑梗死后10h起即有炎性因素变化,2d之内主要分布在中心区,2d后主要分布在周边区。直接破入或穿过内皮细胞的连接进入脑组织的血源性白细胞的共同抗原的表达有所不同。
高晶郭玉璞赵庆杰任海涛赵燕环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小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类
脑缺血的胶质细胞反应被引量:4
1999年
近几年来,有关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反应的研究取得了最新进展。其内容包括不同脑缺血模式下胶质细胞反应的规律,胶质细胞反应所带来的复杂分子水平变化,反应性胶质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双向作用。据此,提出了半暗带神经元存活必须有完好胶质细胞功能的观点。
刘士民郭玉璞
关键词:脑缺血细胞因子半暗带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和Ⅱ类抗原分子的表达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Ⅱ类抗原(HLA-Ⅰ、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HLA-Ⅰ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LA-Ⅰ、HLA-Ⅱ类分子在PM和D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段宏伟陈琳郭玉璞郭玉璞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组织相容性免疫组织
感觉性神经病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本文对33例以感觉性周围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病人,以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腓肠神经活检或尸检等几方面予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魏妍平鱼桂芳郭玉璞
关键词:病理
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区及再灌注时间窗被引量:12
1999年
目的 研究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半暗带及再灌注时间窗。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做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 /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 :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30min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1 ,2 ,4,6 ,2 4h ;缺血 1 ,2 ,3h后再灌注 2 4h组。每组 6只。恒温冰冻切片 ,行微管相关蛋白 (MAP2 )免疫组化染色 ;嗜银Ⅲ染色法复染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MAP2免疫染色可显示神经元形态和皮质结构 ,显示缺血 30min的神经元病变。病变可分为 :中心区———MAP2阳性消失区 ;半暗带———MAP2阳性减弱伴选择性表达增强 ;继发损伤反应区———MAP2表达增强。缺血 6h内半暗带被迅速扩大的中心区取代 ,同时半暗带的神经元病变进行性加重。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在缺血 3h以内。嗜银神经元集中分布于中心区边缘 ,半暗带也有散在分布 ,MAP2表达增强的神经元不易被银染。结论 MAP2表达增加可能是神经元对抗缺血的保护性反应 ;
关鸿志刘士民郭玉璞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微管相关蛋白2半暗带
脑白质病变的病理与影像
目的结合病理正确认识影像学显示的白质异常。方法尸检病理在固定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组织取块除常规取块外,结合影像病灶制定取块计划,常规以及髓鞘轴索染色。结合生前影像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活检病理动态观察临床过程。...
高晶毛晨晖郭玉璞
文献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及治疗被引量:5
2000年
概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展性神经肌肉疾病,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球部、四肢、躯干的肌肉逐渐无力及萎缩,而动眼肌及括约肌不受累。发病率约1.5/10万,患病率4~6/10万,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呈致死性,通常由于呼吸衰竭死亡。发病年龄平均55岁,从发病起平均存活3.5年,5年后有20%病人存活,10年有10%存活。5%患者对疾病有抵抗,在发病后可存活20年。一般发病年龄越早,存活时间越长。球部起病者存活期平均约2.2年,
李晓光郭玉璞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学习新进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2004年
郭玉璞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循证医学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