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f艋床资料。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田锐郭兴军王敏石程剑陈勇军朱峰谢晨成秦仁义
-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学肿瘤囊性
- Rac1对胰腺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Rac GTP酶激活蛋白1(Rac GTP ase activating protein1,Rac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采用EDU和CCK-8(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检测Rac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试验探讨Rac1影响胰腺癌增殖的具体机制.结果:Rac1可以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沉默Rac1或者Rac1特异性阻滞剂NSC 23766可以抑制胰腺癌的增殖,且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Rac1通过促进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靶基因c-myc、c-jun和Cyclin D1的表达,进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结论:Rac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 田锐郭兴军江建新王敏石程剑徐盟彭丰李旭秦仁义
- 关键词:RAC1胰腺癌增殖
- 血管心外膜活性物质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心外膜活性物质(BVES)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胆囊癌组织和55例良性病变胆囊组织中BVE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VES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VES蛋白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20.0%(13/65),低表达率为80.0%(52/65),而在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高表达率为74.5%(41/55),低表达率为25.5%(14/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VES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该3因素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VES的低表达或者表达缺失可能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石程剑秦仁义王欣朱峰申铭田锐王敏李旭徐盟郭兴军谢晨成
- 关键词:胆囊肿瘤
- 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检测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5例胆管癌、10例胰腺癌、9例胆囊癌患者和25例同龄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MDSC的比例为(0.65±0.25)%,胆管癌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为(2.14±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胰腺癌组和胆囊癌组患者中MDSC的表达水平亦升高。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相关,其中Ⅳ期胆管癌患者的MDSC水平最高。胆管癌患者术后的MDSC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病理分期无关。两种胆管癌细胞系(QBC939、TFK-1)体外均能诱导PBMC向MDSC的转化,且随着肿瘤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和健康对照组比,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发挥抑制功能的精氨酸酶活性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HLA-DR-MDSC的比例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胆管癌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标记物。
- 徐晓东王敏田锐李旭郭兴军彭丰胡均秦仁义
- 关键词:胆管癌精氨酸酶
- 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被引量:3
- 2016年
- 微创外科是现代科技发展与外科创新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理念,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和快速发展,尤其是内镜、腔镜和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应用和发展尤为迅速。自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然而由于胰腺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复杂性,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开展远远落后于胆道和胃肠等腹腔其他脏器的微创手术,其发展亦相对滞后。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显像技术由平面二维显像技术发展为三维立体显像技术,腹腔镜手术的灵活性和清晰度大大提高,胰腺外科的大多数手术已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方式也逐渐由腹腔镜辅助手术发展为全腹腔镜手术。目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胰腺外科手术,手术操作也更趋向于精准化。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的手术创伤更小,有望于胰腺外科开展应用。
- 马春阳肖光勤朱峰彭丰张航郭兴军高恒毅王贺彬任玉奇王敏秦仁义
- 关键词:微创外科腹腔镜手术胰腺外科机器人手术
- 循环型miR-141在胆囊癌侵袭转移和复发中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检测胆囊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microRNA的差异表达,筛选关键microRNA并阐明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09/2012-04于武汉同济医院胆胰外科进行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病例12例;每例患者均采集术前外周血,术中收集手术切除肿瘤标本.同时收集同期入院的胆囊结石/健康志愿者血清14例.利用Real-time PCR对12例胆囊癌患者及14例对照血清标本中的10条micro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在12对胆囊癌和癌旁组织中对筛选出的差异microRNA进行验证;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验证miR-141上调后在体外对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提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胆囊癌患者血清中筛选出3条差异表达循环microRNA,其中miR-141呈显著低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胆囊及癌旁组织,胆囊癌中miR-141水平较癌旁组织中低16.68倍±0.6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或转移胆囊癌患者循环miR-141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1上调组GBC-SD细胞侵袭细胞较阴性对照组细胞数下降10.83倍±0.37倍,迁移率下降3.48倍±0.6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囊癌患者血清中miR-141表达具有差异性,miR-141在胆管癌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且其可在体外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可作为胆囊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 彭丰王敏江建新田锐李旭徐盟郭兴军秦仁义
- 关键词:胆囊癌MICRORNA
- 十字孢碱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十字孢碱(staurosporine,ST)对人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ST对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ST对Panc-1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ST对Panc-1细胞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ST对Panc-1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Cdk4和P21表达的影响.结果:ST对Panc-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发现,ST能明显诱导Panc-1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T可诱导Panc-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Panc-1细胞经ST处理后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21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低浓度ST上调Panc-1细胞中cyclin A的表达,而高浓度ST则下调cyclin A的表达(P<0.05).结论:ST可显著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促进细胞凋亡.
- 彭丰李旭江建新王敏田锐徐盟郭兴军秦仁义
- 关键词:胰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PANC-1细胞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1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1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腔镜组84例,开腹组76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年龄、性别、主要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出血、腹泻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较多,胰漏尤其是B级和C级胰漏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清除更多淋巴结,并降低胰漏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肿瘤病理分期,有利于延缓肿瘤复发。
- 马春阳朱峰王敏彭丰张航郭兴军冯业晨肖光勤王贺彬任玉奇秦仁义
-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淋巴结清扫胰漏
- 植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在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植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85例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78例患者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42例行传统的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术(对照组),另外36例行改良的胰肠吻合术即植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改良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在胰瘘、腹腔感染/脓肿、胆漏、胃排空延迟、出血、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胰瘘发生率尤其是需特殊处理的B^C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下降(改良组的8.3%比对照组的31.0%,P<0.05);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缩短〔改良组的(35.6±12.4)min比对照组的(52.8±24.6)min,P<0.05〕,总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改良组的(322.4±23.6)min比对照组的(384.2±30.2)min,P<0.05〕;术后腹腔感染/脓肿、胆漏、胃排空延迟、出血、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能明显减少LPD术后胰瘘发生率,并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
- 马春阳朱峰肖光勤张航郭兴军高恒毅王贺彬任玉奇王敏秦仁义
-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l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2年
-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Tiaml)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表达,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4],但Tiaml与胰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检测Tiaml在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 郭兴军田锐王敏何政李旭谢晨成赵睿秦仁义
- 关键词:胰腺癌细胞株T淋巴瘤METASTASISLYMPHOMA肿瘤细胞系胰腺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