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思家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花丹素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isoform 1,GLUT1)与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转移的关系,以及白花丹素(plumbagin,PLB)对TSCC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分析GLU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 2,MMP2)与TSCC转移的关系。MTT检测PLB对TSCC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24h的IC50值。Transwell、划痕实验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免疫组化显示GLUT1和MMP2的高表达与TSCC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MTT显示PLB作用24h的IC50值为6.87μmol/L;Transwell以及划痕实验分别显示,PLB及NSC207895、WZB117处理组的细胞穿膜数及迁移率明显减少(P<0.05);Westernblot显示,PLB处理后p53表达升高(P<0.05)、GLUT1以及MMP2表达下降(P<0.05);NSC207895处理后GLUT1及MMP2表达下降(P<0.05);WZB117处理后p53无明显改变(P>0.05)、MMP2表达下降(P<0.05)。结论:GLUT1高表达与TSCC转移密切相关,PLB可通过调控p53/GLUT1/MMP2通路抑制TS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 周雄明那思家潘淑婷邱嘉旋
- 关键词:舌鳞状细胞癌迁移白花丹素葡萄糖转运蛋白1
- 牙周膜干细胞聚合体:一种潜在骨组织再生方法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索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能力。方法:体外培养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经体外鉴定、扩增构建PDLSCs细胞膜片(CS)和细胞聚合体(CP),通过大体观察、HE和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CS和CP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观察裸鼠体内成骨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并鉴定PDLSCs后,构建PDLSCs CS和CP。组织学观察发现CP内细胞外基质丰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这些细胞外基质中骨涎蛋白(BSP)、碱性磷酸酶(ALP)和I型胶原表达呈阳性;CP上BSP、ALP和Runx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S;体内实验发现CP组大量骨样组织形成,而CS组可见纤维样骨组织形成。结论:PDLSCs细胞聚合体技术为修复牙槽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董洪宇马淑芳那思家
- 关键词:骨再生
- 牙周膜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牙周膜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牙周膜组织,获得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经体外鉴定、扩增后构建PDLSCs细胞膜片,并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扫描电镜(SEM)对PDLSCs细胞膜片形态学进行检测。此外,细胞膜片厚度及膜片中细胞密度也被检测。结果:PDLSCs成功被分离、培养、鉴定,并且PDLSCs体外培养2周后,获得白色膜状PDLSCs细胞膜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细胞复层生长,细胞呈典型的纺锤状。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细胞与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扫描电镜下观察膜片表面显示,细胞在膜片上充分伸展,细胞之间紧密连接。PDLSCs细胞膜片厚度由起初的(48±3.2)μm到3周后的(69±3.4)μm,但在第2周细胞厚度(64±3.3)μm,变化最明显。细胞膜片中的细胞密度检测显示连续培养3周后仍然有大量具有活性的细胞存在,然而细胞密度在第2周时最大。结论:本研究证明我们已经成功探索出一套稳定、可靠的PDLSCs细胞膜片构建方法,为利用PDLSCs细胞膜片修复、再生牙周组织及牙周缺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证。
- 那思家黄芳郭维华宫坤金岩李德超
- 关键词: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外基质
- 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9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根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类指导原则,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收治9例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病部位以颈部(3例)、下颌下区(2例)最为常见,其次是上颌骨、颧部、眶下区、腮腺各1例,对9例患者都实施手术切除,4例患者因肿瘤已侵犯头颈部重要结构,无法获得阴性切缘,其中1例患者发生恶变,接受放射治疗,另2例术后未接受综合治疗,术后复发,所有病例无远处转移,随访时间为6~51个月。结论: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并减少复发的主要手段,对于复发或难以完整切除的病例可配合放化疗,且术后长时间密切随访。
- 王维戚那思家丁明超马淑芳杨耀武雷德林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侵袭性纤维瘤外科手术放疗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牙髓组织迁移体内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构建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向牙髓等口腔组织迁移分化的体内模型,为进一步研究BMMSCs迁移、归巢机制从而诱导其修复、再生口腔组织奠定基础。方法:将第1代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rensence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的BMMSCs与野生型C57BL6小鼠的全骨髓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尾静脉注射入亚致死量照射24h后的16只同品系小鼠体内(GFP-BMMSCs:2×105/只;BMCs:2×106/只),28d后随机选取6只嵌合小鼠,检测其股骨BMMSCs中GFP+BMMSCs细胞的比例。对同一处理组剩余小鼠右下颌磨牙牙髓施加刺激,7d后行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并采集标本,常规脱钙处理后以自体左侧磨牙作为对照,组织学观察比较牙髓中荧光细胞数量改变。结果:嵌合模型股骨BMMSCs中GFP+的比例为(76.32±3.46)%,口腔刺激侧牙髓中荧光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同一个体对照侧(P<0.05)。结论:以荧光细胞作为示踪标记的骨髓移植动物可作为有效的研究模型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向牙髓等口腔组织迁移分化机制。
- 宫坤朱国雄周静段晴月那思家丁伯福金岩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牙髓
- 利用三维根端牙乳头干细胞聚合体和牙本质基质片段再生复杂牙髓组织的研究
- 牙髓是一种软的结缔组织并具有形成牙本质和维持牙本质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活性的功能。当牙髓组织感染时,由于血供的不足很难通过机体本身消除感染。临床上常采用根管治疗去除整个牙髓,消毒并充填根管,从而达到去除感染的目的。然而,这些...
- 那思家
- 关键词: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 文献传递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特性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和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GFP-SD荧光大鼠体内提取原代骨髓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鉴定后用于体外构建BMMSCs细胞膜片,用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对膜片进行形态学检测,并提取膜片RNA用于RT-PCR实验,检测相关促愈合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BMMSCs成功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诱导培养2周后获得白色膜状细胞膜片,并可用机械力刮下。显微观察显示细胞呈长梭形重叠生长,染色显示细胞间紧密连接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RT-PCR结果显示,膜片细胞与正常培养的BMMSCs相比,高表达TGF-β、FGF、VEGF和ColⅠ等细胞因子和蛋白,但在诱导1周和2周时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方法能够较为稳定的在体外构建BMMSCs膜片,该膜片显著高表达TGF-β等促愈合因子。
- 安玉林那思家韦蔚陈哲王国轩杜建宇金岩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