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慧
- 作品数:73 被引量:189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断层解剖学定量研究
- 2003年
-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 ,在咽隐窝层面上 ,用游标卡尺和关联方格测定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47.6± 2 .1 8mm2 (左 )和 446 .4± 2 .1 0mm2 (右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左 )、2 2 .1 6± 0 .90mm(右 )和 45 .8± 1 .36mm2 (左 )、45 .0± 1 .42mm2 (右 ) ,翼内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2 .98± 0 .86mm(左 )、2 2 .60± 0 .64mm(右 )和75 .2± 1 .34mm2 (左 )、74.6± 1 .2 0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 75 .0 %和 60 .0 %。
- 付升旗邓晓慧崔卫刚郭进学刘恒兴
- 关键词:咽旁间隙断层解剖学
- 咽旁间隙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 3 9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经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后对照观察 ,并在咽隐窝层面横断标本上分别测量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 4 7.6± 2 .18)mm2 (左 )和 (4 4 6.4± 2 .10 )mm2 (右 )。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 ;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 ,后四对脑神经等。腭帆提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14 .2 4± 0 .66)mm (左 )、(13 .88± 0 .72 )mm (右 ) ,(76.0±1.5 6)mm2 (左 )、(75 .2± 1.60 )mm2 (右 )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 (左 )、(2 2 .16±0 .90 )mm (右 ) ,(4 5 .8± 1.3 6)mm2 (左 )、(4 5 .0± 1.42 )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 ,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结论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邓晓慧
- 关键词:咽旁间隙颈筋膜应用解剖学
- 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下颌骨标本10例、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和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20例,分别暴露出下颌管截面、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观察下颌管的形态、走行和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后牙牙根尖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呈椭圆形,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19±0.87) mm(左)和(8.29±0.88) mm(右)、(7.38±0.85) mm、(3.30±0.66) mm、(2.98±0.77) mm(左)和(2.92±0.75) mm(右)、(3.82±0.63) mm(左)和(3.86±0.64) mm(右).结论: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 范锡印苗莹莹付升旗刘恒兴邓晓慧
- 关键词:下颌管下牙槽神经牙种植术
- 口腔医学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被引量:1
- 2012年
- 在口腔医学专业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建设,通过学校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适用于地方普通高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邓晓慧方方付升旗刘恒兴
- 关键词:口腔医学个性化教育
- P5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的相关性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p53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p53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aspase-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胃粘膜(P<0.05);胃癌组织中p53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5)。结论:p53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促使细胞的凋亡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 李冬霞董鑫李冬兰邓晓慧汤政郭娟宁
- 关键词:胃癌P5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突变体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测定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肺炎克雷伯菌(KP)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了解突变耐药菌对FQNs的耐药性。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的菌液接种于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琼脂平皿上,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及其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对不同药物浓度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进行编码拓扑异构酶VIC亚单位基因parC和回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并测定外排泵抑制剂羟基氰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对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MIC的影响。结果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ATCC700603的MPC分别为4、1.6mg/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分别为16、4。两种药物的耐药突变体均出现了gyrA的第83位(TCC→ATC/TTG)均出现了突变,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Ser-83→Ile/Leu)。其中有一株同时也出现了第87位点(GAC→AAC)的改变,氨基酸也由Asp→Asn。除第二步突变体parC第80位点突变(AGC→ATC),引起氨基酸由Ser→Ile的改变外,其余几株均没有发生parC的突变。MIC测定结果显示,单用两种FQNs及合用CCCP的结果一样。结论加替沙星限制KP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KP的耐药突变株对FQNs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和parC基因突变。
- 邓晓慧郑风劲何文富孙爱慧刘小康
- 关键词:氟喹诺酮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防耐药突变浓度
- WSUS补丁分发系统在医院内网中的应用
- 2012年
- 针对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医院内网计算机操作系统无法自动更新的问题,提出应用微软的免费软件WSUS来实现医院内网计算机补丁自动更新。通过对WSUS系统在医院内网中的部署和应用的详细介绍,为有效地避免因系统漏洞引起的病毒爆发和恶意攻击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减少维护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内网的安全性。
- 王丽娜张东军邓晓慧杨莹
- 关键词:医院内网信息安全
- 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T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 2016年
- 目的探讨TBL教学法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对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TBL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对团队中学习能力、表达交流、知识掌握等方面有很大作用。92%的同学赞成,89%的同学认为值得推广。结论在研究生《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的效果良好。
- 邓晓慧任铭新郭义威宋海岩
- 关键词:TBL教学法
- 阿奇霉素与环丙沙星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后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用0.22μm微孔滤膜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测定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构,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生物膜(BF)可在七天内稳定形成,1/16MIC、1/4MIC浓度阿奇霉素显著减少单用环丙沙星组中的BF活菌数(P<0.05)。结论阿奇霉素能显著提高环丙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 邓晓慧郑风劲陈苏婉刘小康
- 关键词: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生物膜金黄色葡萄球菌
- 革兰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 2007年
- 目的:了解近期临床分离的3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情况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三种AmpC酶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常规检测和用药的参考。方法: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分别检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的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56.7%、13.3%、10.0%,头孢西丁药敏实验与三维实验相比,存在较高假阳性率82.4%,表型筛选法与三维实验符合率达96.7%;17株耐头孢西丁菌株的药敏实验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对青霉素类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均呈高比例耐药,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的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而对亚安培南和头孢肶肟的敏感率达100%。结论:表型筛选法操作简单省时,且准确率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治疗产AmpC酶菌感染以亚安培南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肶肟较优。
- 孙爱慧陈苏婉邓晓慧刘小康
- 关键词:AMPC酶革兰氏阴性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