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军峰
- 作品数:30 被引量:41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植被特征与地貌形态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4年
-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野外植被考察,研究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了该地区植被—沙山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种类较少,以旱生物种为主,植被群落分布的垂直特征及差异明显。该区植物种共计6科9属9种,沿沙山上部至底部依次为:草本群落—灌木群落—草本或半灌木群落。沙多分布在背风坡,碟果虫实及白莎蒿多分布在迎风坡。总体群落多样性测度结果,沙山两坡中部多样性指数高,背风坡上部及迎风坡中部均匀度指数高。分层次群落多样性测度结果,由于草本种类单一,草本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差别不大,迎风坡中部灌木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高大沙山植被群落特征受整体沙山地貌形态影响,迎风坡植被分布及多样性变化特征与沙山第1和第2序列地貌形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更为广泛的沙漠发育时期,沙山表面稀疏的植被通过影响输沙率进而拦截沙粒,在维持沙山高度方面具有更为重要作用。
- 崔徐甲董治宝逯军峰王蒙李继彦罗万银
- 关键词:植被特征高大沙山生物多样性地貌形态巴丹吉林沙漠
-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持水性及养分含量被引量:26
- 2007年
- 对小陇山林区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枯落物现存量、持水性及主要营养元素储存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现存量为12.23-18.78 t·hm^-2,现存量均高于对照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其中以23年生油松林的枯落物现存量最大,为18.78 t·hm^2;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的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56-11.40,0.45-0.63和0.74-1.23 g·kg^-1,30年生油松林的氮、磷最高,而钾最低;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氮、磷质量分数均低于锐齿栎林,而钾高于锐齿栎林,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平均储存量分别为158.36,8.44和15.92 kg·hm^-2,全磷的储存量略小于对照锐齿栎林,而全氮和全钾的储存量分别是锐齿栎林1.31和2.99倍。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自然含水率与饱和持水率均随林龄增加呈递增趋势,且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两者分别为38.98%-59.22%和246.95%-300.33%,30年生油松林的自然含水率与饱和持水率分别达到59.22%和300.33%;油松人工林自然含水率的平均值略小于锐齿栎林,而饱和持水率却低于锐齿栎林(P〈0.001)。
- 逯军峰王辉曹靖袁宏波
- 关键词:土壤学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
-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7
- 2015年
-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的野外调查,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共计植物37种,各区域重要值大于0.1的物种中,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2)8个区域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显著,区域5(北部)和7(西部)因含有单物种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区域;(3)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层次中,8个区域的灌木层片每个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草本层片在8个区域中多样性水平差异显著,由于荒漠区植被物种稀少、数量少,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4)巴丹吉林沙漠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生态系统脆弱,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生态系统重建时应该关注各种生态型植被的恢复重建。
- 王蒙董治宝逯军峰李继彦罗万银崔徐甲张玉刘铮瑶焦原磊杨林海
- 关键词: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巴丹吉林沙漠
- 基于3S的豫北内黄县近30年来植被覆被变化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运用3S技术,分析和探讨了河南省内黄县1979—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3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显著。具体为: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逐年上升,而中覆盖度、低覆盖度和极低覆盖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中覆盖度降低的幅度较小,而低级覆盖度下降幅度较大。结论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一方面反映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需求对植被覆被变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研究区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增强。
- 李根明董治宝孙虎钱广强罗万银王洪涛逯军峰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质量
-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被引量:32
- 2014年
- 利用遥感(RS)监测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了黄河源区在1975、1990、和2005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并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转移特征.此外,通过县级行政区对源区各县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975-2005年间,黄河源区的环境退化非常明显,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沙地、滩地和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沼泽地面积减小;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从县级行政区划上来看,耕地的增加主要分布于贵南、同德和泽库三个县;林地面积在玛沁和甘德两县有大面积的减小趋势;新增的沙地主要分布在玛多、共和、曲麻莱和若尔盖县;新增水库、坑塘则主要分布于共和、和贵南两县;沼泽地面积的减少绝大部分发生在若尔盖县;高覆盖度草地在甘德和玛沁两县增加非常明显,但在玛曲、玛多、达日、兴海、阿坝、若尔盖、红原等县均有大面积的减小趋势.因此,在黄河源区开展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 胡光印金会军董治宝颜长珍逯军峰
-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地利用青藏高原
- 近30a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6
- 2009年
-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1975年的MSS影像和2005年的TM影像对若尔盖盆地土地沙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年均70.18 km2的速度发展,共增加了2105.36 km2,其中主要以中、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为主,增加面积分别为957.13和1146.75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很小,仅增加了1.48 km2。在1965—2007年,若尔盖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41℃,年平均降水减少了34 mm,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加强,严重过度放牧,因此该地区沙漠化发展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 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逯军峰颜长珍
- 关键词:若尔盖盆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 基于“3S”的豫北平原近2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内黄县为例被引量:2
- 2010年
- 运用3S技术,分析了河南省内黄县1979~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内黄县近2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园地和交通建设用地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这集中反映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需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或阻止这种趋势的进展。
- 李根明董治宝孙虎逯军峰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关系被引量:12
- 2015年
-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 崔徐甲董治宝罗万银逯军峰李继彦王蒙焦原磊刘铮瑶张玉李超
- 关键词:植被沉积环境高大沙山巴丹吉林沙漠
- 豫北平原近25年来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运用3S技术,分析和探讨了豫北平原的内黄县1979—2003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生态服务价值,该区25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显著,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约占总服务价值的80%~90%.结果表明:25年来内黄县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呈不断上升的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逾2.6×108元.研究区内的林地、园地面积不断增加,增加的面积部分主要源自未利用地,而另一部分则是由耕地转变而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需求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究区人民和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环境,环保意识增强.
- 李根明董治宝孙虎钱广强罗万银王洪涛逯军峰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
-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2
- 2011年
-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m2,增加了2 804.9 km2,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21.87%增加到23.83%。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 067.49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12.82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800.95 km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7.4 km2,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46.68 km2。长江源区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影响较小,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气温迅速上升是导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颜长珍魏振海
- 关键词:长江源沙漠化遥感监测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