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忠岩

作品数:50 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吉林省科技厅白求恩基金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螺杆菌
  • 6篇细胞
  • 5篇乳杆菌
  • 5篇嗜酸乳杆菌
  • 5篇酸乳
  • 5篇抗炎
  • 5篇抗炎药
  • 4篇甾体类
  • 4篇发病
  • 3篇毒性肝炎
  • 3篇血症
  • 3篇幽门螺杆菌感...
  • 3篇上皮
  • 3篇肾损
  • 3篇肾损伤
  • 3篇十二指肠
  • 3篇衰竭
  • 3篇通气

机构

  • 43篇吉林大学中日...
  • 6篇吉林大学
  • 5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吉林市中心医...
  • 1篇吉林省建筑工...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作者

  • 50篇赵忠岩
  • 10篇王江滨
  • 10篇李岩
  • 7篇王帅
  • 6篇霍鹏飞
  • 4篇姜南
  • 4篇刘天戟
  • 4篇焦健
  • 4篇杨清江
  • 3篇张英卓
  • 3篇赵平
  • 2篇连德德
  • 2篇郭宏华
  • 2篇刘立华
  • 2篇张学忠
  • 2篇周长玉
  • 2篇徐力
  • 2篇黄宜兵
  • 2篇吕秀春
  • 2篇张学英

传媒

  • 16篇中国实验诊断...
  • 6篇吉林医学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乡村医生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中国药事
  • 1篇国外医学(消...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肺纤维化中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祖细胞,研究显示其能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已经发生纤维化的肺内结构,恢复肺通气功能[1],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改善肺泡上皮损伤等多种途径有关[2-3]。本文就BMSCs在肺纤维化中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鑫丽张春媚赵忠岩
关键词:肺纤维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泡上皮自我更新能力分化潜能
病例分析式授课和模拟临床诊疗程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6年
重症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融合的科室,临床医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病例分析能力[1]。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已不能适应重症医学科教学的快速发展。因此完善教学方案,
吴若然盛岩赵忠岩
关键词:重症医学医学教学病例分析课堂授课教学方法诊疗程序
放射性核素标记生长抑素靶向诊断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江滨郭宏华李岩张建中柳林马庆杰赵平赵忠岩周长玉焦健
消化系统肿瘤占人类全部肿瘤的70%,是引起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消化系统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往往一经发现均为晚期,...
关键词: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性核素肿瘤诊断肿瘤治疗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被引量:1
1999年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而无慢性感染或其他续发病症现象。其主要感染对象儿童中多为轻型,且常呈隐性感染,而在大年龄病人中该病病变较重,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甲肝是全世界范围的传染病,但各国流行情况不同,其流行情况与社会经济、卫生水平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和北欧等国家,HAV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低,且呈逐渐减少趋势。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内,HAV的感染率和甲肝的发病率高,而且常常发生甲肝的暴发流行。在这些国家中,儿童时期即有很高的HAV感染率和甲肝发病率。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肝的发病率是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1 传染源 甲肝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猩猩和狨猴虽可自然感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是有限的。甲肝病人无持续带病毒者。 (1)HAV感染者 急性期病人:①急性黄疸型病人:当人感染 HAV后3~4周,大便和血液就开始有传染性,并持续约3周左右,相当于黄疸出现前2周及黄疸出现后1周,实验发现,在潜伏期的第25天粪便即有传染性,黄疸出现8天以后不再有传染性。
赵忠岩
关键词:甲型肝炎流行病学HAV传染源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999年
甲肝的潜伏期平均30天,比乙肝潜伏期为短。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成人患者 76%~97%有症状,2/3患者有黄疸,具体表现如下。 1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 甲肝的潜伏期一般在14~42天或15~50天之间。在1988年上海市的甲肝暴发流行中,从进食毛蚶开始到发病的潜伏期正好符合上述数字范围。在明确记录的2367例甲肝中,其潜伏期以29~35天为最多,22~28天次之,这个数字范围与30年代尚无氨基转移酶及甲肝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所观察到的 26~35天,平均为4周的潜伏期相接近,从50年代起始所观察到甲肝潜伏期要比这个数字范围向两头分别缩短或延长10天左右。 2 甲肝潜伏期内的胃肠道症状 近数10年来由于沿海岸线的近海地区及滩涂广泛受到人粪及工业污染,群众爱吃的毛蚶、银蚶、泥螺蛤类等在产地就有甲肝病毒、轮状病毒、痢疾杆菌,及其他肠道杆菌,也可能带有戊肝病毒。因此,在生食这类海产品时,往往受到这些病原的感染。
赵忠岩
关键词:甲型肝炎潜伏期
不同品系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征的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应用不同的HP菌株感染不同遗传背景小鼠,观察HP的感染状况及病理特征。方法SPF级C57BL/6及BALB/C小鼠预先灌饲0.5 ml NaHCO3(0.1M),随后分别接种HP SS1、NCTC11637菌液0.5 ml(1×109CUF/ml)连续4次,间隔48 h,对照组灌饲相同剂量的PBS。于末次接种后4、8、12周处死小鼠,胃黏膜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培养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C57BL/6小鼠接种HP SS1后4、8及12周HP感染率均为100%,HP主要定植在胃窦部及胃窦/胃体交界部,黏膜下可见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C57BL/6小鼠接种HP NCTC 11637、BALB/C小鼠接种HP SS1或NCTC 11637,HP感染率低,胃黏膜HP定植量低,病理组织学改变轻。结论C57BL/6小鼠接种HP SS1可获得较好的HP感染模型。
李岩王江滨焦健赵忠岩张学英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C57BL/6小鼠BALB/C小鼠病理特征
高流量鼻导管与无创正压通气在ICU成人患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氧疗是治疗低氧型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一线治疗方法[1],高流量鼻导管(HFNC)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技术,近年来,HFNC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特有的生理作用使其成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见的治疗选择[3-5]。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指在不使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侵入性装置的情况下使用通气支持。
孙瑞张春媚罗慧玲赵忠岩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成人患者气管切开无创正压通气
克罗恩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二例被引量:1
2004年
赵忠岩王江滨
关键词:克罗恩病合并症血液系统疾病剖腹探查术骨髓穿刺
急诊科应用新法心肺复苏的效果
2012年
目的讨论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查阅并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内进行的115例心肺复苏。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患者抢救方式为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此期间病例定为对照组;2011年患者抢救方式按照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此期间病例定为观察组。对两组过程中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77例,成功16例,成功率为21%;观察组38例,成功15例,成功率为39%。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的指南中提出的除颤后立即按压、快速心脏按压、应用纳洛酮及缩短判断时间等,都能够有利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张英卓赵忠岩杨清江
关键词:心肺复苏呼吸心跳停止心脏按压
莫沙必利治疗114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将诊断为GERD的11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组36例,奥美拉唑+吗丁啉组38例,单纯奥美拉唑组4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2周时自觉症状的缓解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组治疗4周时的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单纯奥美拉唑组(P<0.05),而且在停药2周后症状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单纯奥美拉唑组(P<0.05),但与奥美啦唑+吗丁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监测食管下段24hpH值,结果表明,接受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者pH值<4时间百分比(pH值<4时间%)和持续≥5min的反流次数比奥美拉唑+吗丁啉组和单纯奥美拉唑组明显减少(P<0.05),但pH值<4的反流次数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莫沙必利可以明显减少食管下段pH值<4时间%及长时间反流次数,并可有效的缓解GERD的症状,且复发率较单纯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明显降低。
赵忠岩李路平于倩
关键词:莫沙必利胃食管反流病奥美拉唑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