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海兰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水霉
  • 3篇生物膜
  • 3篇水霉菌
  • 2篇抗菌
  • 1篇亚微乳
  • 1篇亚微乳剂
  • 1篇叶油
  • 1篇乙二胺四乙酸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浓度
  • 1篇用药
  • 1篇鱼类
  • 1篇鱼类病原菌
  • 1篇乳剂
  • 1篇生物膜形成
  • 1篇水生动物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模型
  • 1篇最小杀菌浓度
  • 1篇最小抑菌浓度

机构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6篇杨先乐
  • 6篇袁海兰
  • 5篇胡鲲
  • 1篇曹海鹏
  • 1篇叶鑫
  • 1篇赵依妮
  • 1篇苏建
  • 1篇俞军
  • 1篇贾丹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2012年中...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上海沿海地区蛭弧菌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研究
2017年
【目的】了解上海沿海地区蛭弧菌的分布状况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蛭弧菌在防治水产动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采自上海沿海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蛭弧菌进行分离,利用16S r RNA进行鉴定,并对其裂解谱、盐度耐受性、弧菌裂解差异性和培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从上海沿海地区共分离到12株蛭弧菌,其中3株(4.2、5.1和3N.3)对弧菌属具有很强的裂解性,但对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脱氮副球菌、乳酸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有益菌无裂解作用。3株蛭弧菌在盐度1.5%~3.0%的范围内生长状况良好,5.1蛭弧菌株对溶藻弧菌的裂解能力较对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强,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宿主菌灭活可有效提高蛭弧菌的生长速度及其浓度,在培养第60 h达峰值;蛭弧菌与宿主菌(大肠杆菌)经异步发酵后,蛭弧菌在培养第72 h达峰值。【结论】从上海沿海地区分离获得的蛭弧菌具有良好噬菌能力,对主要的海水致病菌和淡水致病菌均具有侵染裂解能力,对有益菌无杀灭效果,且具有广盐性特征,可用于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
程俊茗尹清干贾丹袁海兰董龙香胡鲲杨先乐
关键词:蛭弧菌
桉叶油亚微乳剂对几种常见鱼类病原菌抗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桉叶油亚微乳剂对几种常见鱼类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探讨桉叶油亚微乳剂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桉叶油亚微乳剂对鳗弧菌(Vibrio ang...
袁海兰黄小丽杨先乐
关键词:桉叶油鱼类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
文献传递
EDTA联合抗菌药对水霉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索金属离子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单独及联合抗菌药物对水霉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EDTA对水霉菌游动孢子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常用剂量和2倍剂量抗菌药亚甲基蓝、美婷及1、4、16倍MIC的EDTA联合二者常用剂量分别作用于水霉菌生物膜,CCK-8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生物膜活力变化。并用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EDTA处理后水霉菌生物膜,荧光显微镜观察胞外基质变化。结果显示,亚甲基蓝、美婷在常用剂量下作用于水霉菌生物膜效果不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甲基蓝在2倍剂量下仍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而亚甲基蓝、美婷与EDTA联合作用均表现出较好的作用。EDTA作用后水霉菌生物膜结构破坏,胞外基质减少。研究结果表明,EDTA可破坏水霉菌生物膜结构,与抗菌药联合使用对生物膜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袁海兰欧仁建胡鲲杨先乐
关键词:水霉菌生物膜乙二胺四乙酸抗菌药联合用药
一种水霉菌丝的提取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主要是涉及一种水霉菌丝的提取方法。具体步骤:菌株活化培养、菌株菌丝固体培养、液体菌丝体培养等。水霉菌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寄生水霉(saprolegniaparasitica),保藏号为ATCC200...
胡鲲叶鑫赵依妮袁海兰杨先乐
文献传递
水霉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及结构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为体外构建水霉菌生物膜(BF)并对其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在玻片和聚乙烯网片上构建水霉菌BF,筛选适宜水霉菌粘附的基质材料,并在BF形成过程中,采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BF的活力变化,利用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外基质;扫描电镜观察水霉菌BF的形态结构;SYTO 9/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霉菌BF的活力及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水霉菌能够在聚乙烯网片上形成较好的BF,并且BF能够与聚乙烯网片紧密粘附,完全覆盖聚乙烯网片,而与盖玻片粘附不紧密。水霉菌BF OD450nm值在培养前24 h升高较快,48 h后趋于稳定。水霉菌在第6 h即开始有散在的孢子黏附于聚乙烯网片上;12 h^24 h形成单细胞层;36 h^60 h为中间形成阶段,至72 h菌丝缠绕形成多层的、弥散着大量细胞外基质的立体结构,同时死亡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本研究体外构建了水霉菌BF并了解其结构特征,为水霉菌BF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俞军袁海兰欧仁建胡鲲杨先乐
关键词:水霉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结构特征
环境因子对水霉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体外构建水霉菌(Saprolegnia)生物膜(Biofilm,BF),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静置培养条件下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在96孔酶标板上的成膜情况,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生物膜中水霉菌的活力。【结果】水霉菌的生物膜的OD450值在培养24 h达到峰值,48 h后趋于稳定。随着初始孢子浓度升高,水霉菌生物膜OD450值升高,差异显著(P<0.05)。20-25°C生物膜形成量最多,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在起始pH值为4-11的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水霉菌均能形成生物膜。在培养基中加入0.12 mmol/L以上CaCl2,能促进生物膜形成;添加0.03-2.00 mmol/L MgCl2,水霉菌生物膜形成量与未添加MgCl2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u2+对水霉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显著影响,0.5 mmol/L以上添加处理几乎不形成生物膜;NaCl能明显抑制水霉菌生物膜的形成,当NaCl质量分数低于0.12%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较小(P>0.05)。水霉菌在鲫皮和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鲫表皮黏液、鳃黏液包被后生物膜的形成量明显减少。【结论】研究首次采用微孔板法体外构建水霉菌生物膜,发现其生物膜的形成与多种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了解水霉菌生物膜的形成规律提供了一定参考,为水霉菌生物膜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袁海兰苏建胡鲲曹海鹏杨先乐
关键词:水霉菌生物膜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