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波
- 作品数:54 被引量:18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分析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全脊柱内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共1143例。其中,经椎间孔入路832例,经椎板间隙入路311例。观察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术后12个月疗效。结果术中术后共发生并发症84例,发生率7.34%。术后12个月时随访优470例(41.1%)、良590例(51.6%)、可60例(5.2%)、差23例(2.0%),优良率92.7%。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并做好并发症的应对措施。
- 薛静波王文军晏怡果王程李学林欧阳智华周爱霞胡朝阳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手术微创
- 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治疗轻度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治疗轻度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科对31例单节段轻度胸腰椎结核,穿刺取出病灶并活检,采用病灶椎体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结果 31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穿刺取得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提示干酪样坏死,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70~100 min,(82. 3±9. 0) min;出血量30~50 ml,平均4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7. 7±1. 0) d。无手术并发症发生。31例随访12~36个月,(27. 3±4. 3)月,31例均达到骨质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 2±0. 9)、(4. 0±0. 7)、(2. 0±0. 6)分,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 00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DI分别为(65. 2±9. 1)%、(41. 2±5. 8)%、(20. 3±2. 9)%,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 000。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分别为7. 5°±1. 2°、5. 5°±1. 2°、6. 6°±1. 5°,术前与末次随访P=0. 001,其余时点两两比较P均=0. 00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62. 8±18. 2)、(39. 4±10. 2)、(14. 2±3. 5) mm/h,不同时点两两比较P均=0. 000。结论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轻度胸腰椎结核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 徐准王程王文军晏怡果薛静波李学林王明
-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胸腰椎结核
- 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置钉密度下脊柱三维运动的稳定性
- 2021年
- 背景:脊柱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使用高密度的置钉方式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且增加医疗成本。目的:利用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对后路不同置钉密度固定的猪脊柱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不同置钉密度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猪脊柱标本中,首先制备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100%固定),之后依次减少椎弓根螺钉,制备不同密度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82%,64%,36%),最后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测试各组猪脊柱标本在屈伸位、侧弯位及轴向旋转位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在屈伸位、侧弯位的测试中,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组(100%)与部分椎弓根螺钉固定组(82%,64%,36%)脊柱标本的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在轴向旋转位测试中,36%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相比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以及82%、64%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轴向旋转的稳定性显著降低(P<0.001);(3)在64%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加入横向连接杆固定时,可以显著降低脊柱标本轴向旋转的活动度(P<0.05);(4)提示有限降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密度,不会对脊柱后路长节段固定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 薛静波李昃鹏王程欧阳智华李学林晏怡果王文军
- 关键词:脊柱后路矫形长节段固定内固定生物力学
- 10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神经肌电图与临床分析
-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表现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明确其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侧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 薛静波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神经电生理神经肌电图
- 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但是传统融合器的上下弧度难以与上下终板保持完全一致,容易引起椎间融合器沉降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作者所在课题组研究出与上下终板保持一致的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评价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的力学特点,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改进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传统颈椎椎间融合器以及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进行重建,并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个工况下,施加50 N预载荷以及1.0 N·m的运动附加弯矩。观察相应的椎体位移峰值,以及板钉、融合器和上下终板的Von-Mises应力峰值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结合三维有限元分析发现,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这6种工况下的椎体位移峰值、融合器及上下终板的Von-Mises应力峰值均小于传统融合器组;②而板钉的应力峰值除在后伸及右旋这2个工况下,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组大于传统融合器组;其他4个工况下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组的板钉应力峰值均小于传统融合器组;③提示相对于传统融合器,应用新型颈椎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能避免上下终板的应力集中,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内植物下沉的风险。
- 舒启航廖亦佳薛静波晏怡果王程
-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分析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力应力集中
-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人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KI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 宋西正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王俊玲王程宋林章
- 关键词:内窥镜
- 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构建及初步可靠性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构建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新型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初步的可靠性研究,为下一步耦合运动测试研究做准备。方法通过LabVIEW平台编程,用以太网及Profibus通讯的方式,将机械臂的数据实时与计算机进行通讯,实现位移控制、载荷控制,实时读取机械臂末端位置和旋转角度,通过力/扭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等功能;使用数显千分表和特制固定夹具完成6个方向平移精准度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该平台对羊脊柱标本进行屈伸、侧屈和旋转测试,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分析对比并获得实验结果,验证该生物力学平台的有效性。结果开发并建立了一套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高精准度离体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其平均平移精密度为8.1μm,平均平移准确度为56.7μm。编写相关机械臂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储存程序,并有效完成羊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结论该基于LabVIEW与6轴机械臂的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能高精准度地完成常规的脊柱三维运动测试,可用于下一步开展耦合运动测试研究。
- 晏怡果谢勇王程姚女兆薛静波欧阳智华谭菁华浣溢帆齐蔚霖王文军
- 关键词:脊柱机械臂生物力学
-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 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 关键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
- 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基因3种常见位点多态性950T/C(rs2073617)、1181G/C(rs2073618)和163A/G(rs3102735)及骨保护素蛋白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0例椎间盘退变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的2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研究对象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7、rs2073618和rs3102735位点基因型和单倍型频率分布情况,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水平。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7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椎间盘退变风险[OR=1.79(1.33~2.41),P<0.001],但两组rs2073618和rs3102735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携带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7多态性3种不同基因型(TT、TC和CC)椎间盘退变患者的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携带rs3102735和rs2073618多态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骨保护素基因T-G-A单倍型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保护性因素(OR=0.62,95%CI=0.41~0.94,P=0.020),而C-G-G单倍型可能为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09~4.60,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血清骨保护素水平与椎间盘退变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T-C-A、T-G-A和T-G-G单倍型与椎间盘退变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7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但rs2073618和rs3102735多态性可能不是增加椎间盘退变易感性的主要危险因素;骨保护素基因T-C-A、T-G-A和T-G-G单倍型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保护性因素,低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则可能�
- 薛静波王文军晏怡果王程詹新立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骨保护素等位基因基因频率疾病遗传易感性
- 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5只3月龄幼猪采用完全随机化法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自幼猪后路单侧切开,仅显露单侧椎板;B组(5只)为对照组,同法显露单侧椎板后常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C组(5只)为实验组,同法显露后单侧置入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应用X线测量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以及C组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的平均距离。术后3个月时处死实验动物,选取固定节段的椎间盘观察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C组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6.81±1.70)mm、(27.43±2.92)mm,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为(2.13±0.17)mm,与A组的(27.13±3.31)mm、(27.91±3.03)mm、(2.20±0.14)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与B组的(22.30±2.52)mm、(22.62±2.11)mm、(0.82±0.41)m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平均距离42.7mm。C组生长板软骨细胞层高度(165.6±1.7)μm与A组(167.2±6.8)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140.4±7.2)μ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 薛静波王文军钟坚晏怡果王麓山王程李学林陈丽鹃
- 关键词:幼猪脊柱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