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丽娜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图像
  • 2篇明代
  • 1篇雕塑
  • 1篇清代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范丽娜
  • 1篇谷东方
  • 1篇李静杰

传媒

  • 2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故宫学刊
  • 1篇石窟寺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明代佛寺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考察——以成都与张家口的实例为中心被引量:5
2012年
明代佛寺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获得进一步发展,新都龙藏寺、邛崃盘陀寺所见长卷式构图,以及蔚县观音殿所见连环画式构图,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南北方地域特征。龙藏寺者内涵丰富、技艺精良,另外两者则内容简略、一般化制作,它们所处位置及其寺院经济实力决定了各自壁画的质量。明代五十三参图像流行,说明当时佛教界修菩萨行、成就法身的思想依然受到重视,相关题记则表明布施已然成为一般施主追求现实利益的手段,祈求子孙繁衍的动机使得这种图像获得新时代生命力。
李静杰谷东方范丽娜
关键词:明代
蓬溪宝梵寺明代壁画图像综合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本稿上承宝梵寺壁画罗汉图像考察,在逐一分析其他人物造型和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壁画图像构成的总体认识。认为大雄宝殿北壁西侧药师经变,连同东侧对应位置已缺失的一铺壁画,构成净土图像系统,代表佛教修行者和供养人所祈求和将来往生的世界。禅宗初祖达摩、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分别配置在两侧壁诸罗汉之首,反映了禅宗传灯思想与罗汉传法思想混同,三者构成传法图像系统。四天王与二十天人组成二十四护法诸天,形成环廓之势。净土、传法、护法三部分图像有序组合,构成以传法思想为主导的图像体系。发愿文则反映世俗捐资者不重视佛教教理,而追求现实利益的心态。
范丽娜
清代四大五百罗汉堂雕塑的图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五百罗汉信仰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浙江天台山,伴随出现相关绘画和雕塑活动。南宋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的出现,促使名像合一的五百罗汉图像体系形成。在南宋都城杭州创建的净慈寺五百罗汉堂,以田字殿结构体现罗汉救世思想,成为后世营造典范。清代中期以来,因乾隆皇帝倡导,一度衰歇的罗汉堂再度兴盛,除京畿地区敕修殿堂外,更多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其地禅宗兴盛的背景不无关系。现存清代四大罗汉堂分别存在于禅宗、律宗和汉藏融合的佛教寺院。罗汉殿堂皆位居寺院中轴线一侧,建筑结构继承净慈寺田字殿式样,图像布局具有高度一致性。堂内雕塑以佛像为主尊,五百罗汉以环绕方式逐层排列。诸菩萨、神僧与护法像等大多位居田字殿中轴线上,与五百罗汉像组合配置,在强调罗汉住世、传法、救济众生的同时,也表述了菩萨下化众生、禅宗祖师传灯、神僧信仰,以及往生净土和成就法身等多种思想观念。灵山一会、天台山祝颂等题额楹联,反映了佛教徒再造五百罗汉道场的意图。
范丽娜
蓬溪宝梵寺明代壁画罗汉图像考察被引量:6
2011年
蓬溪宝梵寺壁画绘制于景泰元年(1450)前后,是南方明代寺院壁画中的代表性作品。壁画主体为罗汉图像,基于《法住记》十六罗汉记述描绘。罗汉造型主要继承蜀地五代贯休式样,又吸收中原北方同时代罗汉像因素而自成一格,兼具世俗化、写实性与装饰性特点。壁画构图突破传统罗汉图像的人物组合模式,并借鉴水陆画的空间表现手法,创造出自由多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品一反同时期寺院壁画的程式化风气,表现出一定的独创性和文人意趣。该图像为探求罗汉信仰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范丽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