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平
- 作品数:24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切口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 石仕元石林锋胡胜平费骏赖震韩贵和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病灶清除腹膜外途径内固定
- 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
- 赖震石仕元费骏韩贵和胡胜平
- 关键词:腰椎老年脊柱融合术病例对照研究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腰椎结核患者56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7±8.13)岁,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B组行切开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测量、置钉准确性和腰椎功能情况。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00±4.5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术中平均出血量A组为(154.37±11.28)ml,B组为(297.28±30.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2,P=0.000);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193.56±15.72)min,B组为(205.07±19.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7,P=0.000)。椎弓根置钉准确性,A组置钉准确率为85.80%(151/176),B组置钉准确率为84.18%(149/17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P=0.549)。术后A组出现并发症16例(57.14%),B组出现并发症17例(6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786)。日本骨科协会脊椎功能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术前分别为A组(6.37±0.51)分、B组(6.41±0.6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0,P=0.952);术后1个月分别为A组(16.82±2.75)分、B组(19.03±3.5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8,P=0.036);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26.71±3.91)分、B组(27.23±5.2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P=0.782)。结论A组与B组手术方式比较早期疗效均比较满意,前者较后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
- 石仕元赖震费骏韩贵和胡胜平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疗效比较研究
- 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洗治疗腰椎结核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持续灌洗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30例腰椎结核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5~81岁,中位数52岁。所有患者均以腰痛伴腰部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存在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叩痛,3例伴下肢放射痛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均为D级或E级。单节段病变21例,多节段(累及2个以上椎间隙,非跨节段)病变9例。影像检查显示,病灶以椎间盘破坏为主,病变椎间盘上下椎体骨质破坏较轻,椎体破坏呈溶骨样变化,椎体破坏范围小于椎体高度的1/3,后凸畸形小于30°。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洗治疗,术后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12~24个月。定期测定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临床治愈标准参照张西峰等制定的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拟定。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术后5 d时引流管脱落,二次手术置入引流管,之后灌洗治疗顺利。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窦道等并发症。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时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48.3±20.5)mm·h^(-1),(34.7±10.5)mm·h^(-1),(28.3±7.2)mm·h^(-1),(14.8±6.3)mm·h^(-1),(10.2±5.4)mm·h^(-1),(8.1±2.5)mm·h^(-1);(59.7±11.6)mmol·L^(-1),(27.5±9.3)mmol·L^(-1),(20.3±8.7)mmol·L^(-1),(10.2±7.1)mmol·L^(-1),(5.3±3.2)mmol·L^(-1),(4.1±1.6)mmol·L^(-1)]。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的腰痛及下肢痛等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69.79±23.53)分,(50.53±16.39)分,(37.82±13.18)分,(26.3±10.21)分,(15.45±8.17)分,(10.51±7.13)分]。术后18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对于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椎体破坏较�
- 胡金平费骏罗赟胡德新胡胜平
- 关键词:腰椎内窥镜检查灌洗疗法病灶清除
- 腹部小切口清除腰椎结核病灶并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应用
-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腹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清除腰椎结核并植骨融合术在手术安全、创伤及术后结核恢复方面的差异,探讨腹部小切口清除腰椎结核病灶并植骨融合术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腰椎结核住院手术...
- 石仕元胡胜平费骏赖震
- 关键词:腰椎结核小切口
- 文献传递
- 负载利福平骨水泥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实验研究
- 2019年
- 目的研究负载利福平骨水泥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浓度行为。方法将利福平胶囊按0.75、1.5、2.25g的剂量分别与40g骨水泥在无菌条件下真空搅拌,并加入骨水泥单体15mL,制成直径6mm、厚度3mm的矮圆柱体实验样品,研究分为三组:实验1组,负载0.75g利福平骨水泥;实验2组,负载1.5g利福平骨水泥;实验3组,负载2.25g利福平骨水泥,每组制备6个。测定三组骨水泥的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将负载不同剂量的利福平骨水泥和空白样骨水泥浸泡于50mL生理盐水中,分别于第3、6、9、12、15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不同剂量负载利福平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释放持续时间。结果(1)实验1、2、3组负载利福平骨水泥面团时间分别为(6.87±0.59)min、(7.05±0.41)min、(7.38±0.91)min,凝固时间分别为(18.23±0.81)min、(20.47±0.72)min、(21.61±0.53)min;负载不同剂量的利福平后,骨水泥的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利福平剂量越大,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越长,各实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生理盐水中浸泡后,骨水泥基体中的利福平会逐渐释放,前3天药物释放速率比较平缓,第3天时检测实验1、2、3组释放情况分别为(1.02±0.61)μg/mL、(1.20±1.09)μg/mL、(1.53±1.14)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后利福平释放开始逐渐加快,在第6天时检测分别为(1.06±0.67)μg/mL、(1.63±1.28)μg/mL、(2.14±1.42)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释放高峰后释放减慢,到第9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54±0.04)μg/mL、(0.61±0.16)μg/mL、(0.75±0.23)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释放状态达到平稳缓释效果,在第12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84±0.13)μg/mL、(0.87±0.19)μg/mL、(0.90±0.26)μg/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平稳状态并持续释放到实验结束,第15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79
- 余涌杰赖震费骏胡胜平
- 关键词:利福平骨水泥骨结核缓释
- “气为血之帅”理论在脊柱结核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约占骨结核的70%。"HRZE"[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丙嗪酰胺(Z)]化疗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11%,利福平引起的占其87%[1]。近期文献数据表明,长期及联用抗结核药物是加剧白细胞减少的重要因素[2-3]。
- 赖金铃石仕元赖震胡胜平章鹏
- 关键词:脊柱结核白细胞减少症中医治疗
- 腹部小切口清除腰椎结核病灶并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采用腹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清除腰椎结核并植骨融合术在手术安全、创伤及术后结核恢复方面的差异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腰椎结核住院手术患者61例,其中传统切口组29例,小切口...
- 胡胜平石仕元费骏赖震
- 关键词:腰椎结核小切口
- 文献传递
- 非典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漏诊1例
- 2017年
-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典型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但非典型骨筋膜室综合征因其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延误治疗。
- 余涌杰胡胜平石仕元费骏赖震
-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漏诊
- 胸椎结核手术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和髂骨植骨比较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近年来,结核病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脊柱结核病例随之增加[1]。胸椎结核所产生的并发症严重,最容易出现截瘫,故一直来受到关注,其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高,统计显示仅次于腰椎结核。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需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组织、刮除死骨,同时在骨缺损区予以植骨融合。骨移植术提供脊柱结构的稳定性,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2]。目前常用的自体骨植骨方式是髂骨植骨和肋骨植骨。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胸椎结核患者的34例临床资料,对髂骨植骨和捆绑式肋骨植骨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回顾分析如下。
- 汪翼凡郑琦刘飞胡胜平
- 关键词:胸椎结核髂骨植骨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