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津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保留内固定装置并给予VSD治疗,对照组取出内固定装置、改用外固定架固定并给予换药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均为6周。记录两组皮肤切口及骨性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3周WBC、CRP、血沉(ESR)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术后3周引流不畅及感染加重需再次清创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肤愈合时间分别为(22.5±1.9)、(48.3±3.0)d,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8.6±1.4)、(9.4±1.8)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3周WBC、CRP、ESR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术后3周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引流不畅1例(7.69%),无再次清创者;对照组引流不畅3例,行再次清创者3例。结论 VSD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白彦东李永梅田学忠白志津贾世孔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 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的建立及致瘤性的检测
- 2009年
- 目的构建永生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并对其分化能力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以供骨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源性hTERT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激活端粒酶,获得永生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GF-β_1和地塞米松诱导,使其向软骨细胞分化,并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将永生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原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一定密度接种于双层软琼脂培养基中,观察2周后克隆形态并计算克隆形成率。两种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分别在术后3天、1个月和3个月肉眼观察。结果原代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永生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上,无显著差异。原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不能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而永生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成两种克隆,其克隆形成率0.3%。永生化的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裸鼠后3天、1个月、3个月后未见明显肿物形成。结论永生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化为软骨细胞,且无致瘤性。
- 白彦东李永梅田学忠白志津
-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致瘤性
- 永生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致瘤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可能性及安全性。方法自健康志愿者骨髓中提取原代h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后建立永生化hBMSC,将hBMSC及永生化hBMSC细胞悬液接种于双层软琼脂培养基中,2周后观察克隆形态并计算克隆形成率;将两种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术后3 d及1、3个月肉眼观察成瘤情况。结果hMSC表面抗原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71、CD106表达阳性;hBMSC未能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永生化hBMSC克隆形成率为0.3%;永生化hBMSC接种裸鼠后3 d接种部位有细胞聚集的团块,1、3个月时均未见肿瘤形成。结论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建立的永生化hBMSC增殖能力较强,但无致瘤性,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软骨组织工程中。
- 白彦东李永梅田学忠白志津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致瘤性
- 硫酸钙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VDR表达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 观察硫酸钙对入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成骨诱导过程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hB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表型,取第2代hBMSC,分为硫酸钙组与对照组,分别用含或不含硫酸钙的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诱导培养14 d后收集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组VD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表面抗原,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71、CD106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74%、65.74%、68.46%.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钙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呈长梭形,细胞两极成束状排列,细胞增殖变快,细胞呈多个散在的细胞结节,并且产生大量基质成分.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钙组VDR 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加[(2.64±0.49)比(0.99 ±0.16),t=6.297,P〈0.01].结论 在hBMSC成骨诱导过程中,硫酸钙能够促进VDR基因表达.
- 白彦东李永梅贾世孔白志津田学忠
- 关键词:硫酸钙维生素D受体
- 骨折术后早期感染使用VSD保留内固定治疗时炎症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使用真空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时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将收治的45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患者采用VSD治疗。记录患者切口封闭术前1d及术后1,3,7,14,21d时患者的炎症指标WBC、ESR、PCT、CRP。所得结果按患者最终治愈与否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进行组内自身对照研究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治愈组和未愈组外周血WBC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R均术后轻度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和未治愈组PCT于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CRP术后第3天到达高峰,然后下降,未治愈组术后随着时间增加CRP水平显著增加,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于术后早期升高、持续上升,提示保留内固定的同时治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应及早考虑取出内固定,改用其他治疗。WBC在术后3周内变化不明显,不建议用于早期预后的判断。
- 孙建涛贾世孔刘明辉白志津白彦东田学忠
- 关键词:骨折负压引流技术C反应蛋白质红细胞沉降率
- 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
- 目的:总结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经验,评价该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00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的Ⅱ型和浅Ⅲ型枢椎齿突骨折病例。对其骨折愈合率、手术并发症、临床结果...
- 田学忠刘越贾世孔朱本清白志津白彦东张伯勋
-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螺钉内固定术骨折愈合率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