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黄艳萍

黄艳萍

作品数:38 被引量:206H指数:9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5篇疫情
  • 5篇伤寒
  • 5篇死因
  • 5篇死因分析
  • 5篇疾病监测
  • 5篇病监测
  • 4篇副伤寒
  • 3篇疫源
  • 3篇肾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暴发疫情
  • 3篇测区
  • 2篇电站
  • 2篇疫情分析
  • 2篇疫源地
  • 2篇早死
  • 2篇人间

机构

  • 28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铜仁地区疾病...
  • 2篇遵义市卫生防...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遵义市疾病预...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黄艳萍
  • 10篇姚光海
  • 8篇潘忠伦
  • 6篇王丹
  • 6篇邹志霆
  • 5篇聂炜
  • 5篇唐光鹏
  • 5篇王昭孝
  • 5篇叶绪芳
  • 5篇王定明
  • 4篇刘昭兵
  • 4篇王仕香
  • 4篇刘铭
  • 4篇李莉
  • 4篇王月
  • 4篇胡丽娟
  • 4篇龚晓俊
  • 4篇陈贵春
  • 4篇黄荷
  • 4篇蔡星和

传媒

  • 7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地方病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卫生统计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省2004年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4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流行规律,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贵州省2004年发生的341起急性传染病暴发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学校内暴发疫情最多,罹患对象为学生。(2)传染病暴发病种以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较多。结论应该把加强学校的卫生管理作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
黄艳萍叶绪芳潘忠伦李莉汪峰
关键词:急性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贵州省疾病监测区青壮年人群疾病死亡分析
2005年
潘忠伦黄艳萍李莉吕太富
关键词:青壮年不同年龄段人群人口构成死因分析劳动者死亡率
2005-2012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监测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高峰为5~9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2年共采集4 578份标本,伤寒副伤寒杆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47%(296/4578),病原菌型监测显示伤寒菌占18.24%(54/296)、副伤寒杆菌占81.76%(242/296),伤寒副伤寒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有积极意义。
黄艳萍姚光海聂炜游旅韦小瑜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贵州省监测人群潜在期望减寿年数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邹志霆潘忠伦黄艳萍
关键词:死因分析疾病控制
贵州省监测区少数民族伤病死亡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疾病监测区少数民族人群伤病死亡状况。方法:计算分析该人群2003年主要伤病死亡率及其构成、潜在期望寿命损失。结果:该人群粗死亡率为555.0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13.92,P<0.005),男性意外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χ2=6.63,P<0.005)。导致该人群早死的第1位伤病是意外伤害,其对男性的危害大于对女性,对25岁以下人群的危害大于对25岁以上人群。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该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意外伤害等伤病的预防控制与研究,特别关注其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
潘忠伦叶绪芳黄艳萍李莉汪峰
关键词:少数民族疾病监测
铜仁市茶店镇一起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查明铜仁市茶店镇发生伤寒暴发疫情规模及原因,控制疫情蔓延结果 2011年10月,铜仁市茶店镇发生伤寒暴发疫情,发病28例,罹患率仅为1.41‰。采集现症病人全血28份,分离到伤寒菌株19株。结论该起疫情为水源污染引起的暴发。
黄艳萍唐光鹏曾正任达飞冉启军刘怡娅吴陈梅付海姚旭辉
关键词:伤寒疫情水源污染
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为全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中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肠道传染病基地项目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5-2020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746例,死亡14例,年均发病率3.93/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为15.21/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是黔西市南州(8.40/10万)、兴义市(15.08/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7 835例,占34.45%)和学生(6 027例,占26.50%)为主,季节高峰在5~10月(15 826例,占69.58%),发病年龄以10~50岁为主(17 758例,占78.07%)。暴发疫情24起,发病例数939例,罹患率为0.55%。分离菌株1 883株,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74.14%)。伤寒和甲型副伤寒菌株对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26.45%和93.18%。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重大行动18条,对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有重要推动作用。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既往防控对策和重大行动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有重要推动作用。应针对性推动既往有效对策,有效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危害。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艳萍黄荷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描述性流行病学耐药性
贵州省1984~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监测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阐明贵州省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不同类型疫源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监测的技术方法 ,在不同类型疫源地连续进行多年监测。结果 在定点监测中 ,姬鼠型疫源地遵义县黑线姬鼠平均带病毒率为 3.39%、褐家鼠为 1.6 1% ,家鼠型疫源地石阡县褐家鼠平均带病毒率为 3.19%、黑线姬鼠不带病毒 ,显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相对稳定。但开阳县落旺河桥两岸即东岸姬鼠型和西岸家鼠型疫源地类型在缓慢变化 ,1983~ 1984年间西岸的黑线姬鼠未检出HFRS病毒抗原 (0 99) ,1995~ 1998年间的黑线姬鼠感染率为 13.85 % (抗原 1 6 5 ,抗体 8 6 5 )。结论姬鼠、家鼠型两类疫源地在相对稳定中出现缓慢变化 ,相邻的姬鼠、家鼠型疫源地相互渗透形成疫源地重叠而成为混合型疫源地。
王定明王昭孝童亦兵刘铭蔡星和胡丽娟黄艳萍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流行病学
贵州省监测区居民2003年早死病因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贵州省监测区人群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3年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数EYPKL。结果:人群EYPLL0为1523.68天,导致EYPLL损失最严重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25岁之前,意外伤害是首位死因;25岁以后,心脑血管病成为首位死因。结论: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应是今后贵州省预防和控制的重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预防控制措施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邹志霆潘忠伦黄艳萍
关键词:死因分析年龄心脑血管病
2005—2008年贵州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了解相关人群布鲁杆菌感染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8年,根据《布鲁杆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在贵州省选择花溪、乌当、兴义、独山、册亨、龙里、息烽、凯里和紫云等区(市、县)为监测点,选择畜牧业职业人群、农区接触家畜的农民和学生为监测对象,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病抗体。结果2005—2008年贵州省布病抗体检出率为0.63%(37/5904),花溪、乌当、兴义和册亨等县(市、区)的布病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28%(19/832)、0.16%(2/1274)、1.84%(15/815)和0.14%(1/735);畜牧业职业人群、农区接触家畜的人群、学生布病抗体检出率分别为1.29%(36/2800)、0.04%(1/2814)、0%(0/290)。布病抗体阳性者以奶牛养殖人员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83.78%(31/37)。结论贵州省部分县(市、区)养殖奶牛、山羊的人群存在布鲁杆菌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是人间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及时处理染疫病畜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陈贵春刘昭兵龚晓俊王定明王月王仕香黄艳萍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血清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