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凯
- 作品数:17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 兔蓝斑下核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后视前区阿片受体的变化被引量:5
- 1990年
- 本文在家兔双侧蓝斑下核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20~d后,用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显示视前区儿茶酚胺(CA)神经末梢明显减少,其中以内侧区较明显;与此同时,受体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视前区与~3H-埃托啡特异结合的阿片受体密度也明显减少,亦以视前内侧区较显著。上述结果提示,视前区(尤其内侧区)CA 神经末梢上分布有阿片受体。
- 朱津民何晓平李宽黄登凯曹小定
- 关键词:视前区阿片多巴胺
- 大鼠楔状核的传入性联系和向脊髓投射的研究
- <正>中脑楔状核是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主要站之一。我们曾在应用3H-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术,研究大鼠针刺和辐射热痛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反应,发现针刺后楔状核的葡萄糖代谢率有明显升高现象。有文献报道该核是镇痛的...
- 李宽孍王庆平黄登凯
- 文献传递
- 大鼠楔状核的传入性联系和向脊髓的投射被引量:1
- 1991年
-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微电泳于大鼠的楔状核和脊髓内,观察其逆行标记分布。楔状核主要接受同侧额皮质,下丘脑背内侧核,中央上核,中央灰质的腹外侧部,脑桥的网状核,延髓巨细胞网状核,前庭神经核,迷走神经背侧核和脊髓的RexedⅡ-Ⅴ的传入。又在两侧楔状核内见到阳性标记细胞和终末,表明楔状核与脊髓间存在往返性联系。
- 李宽王庆平黄登凯卢毓青
- 关键词:楔状核脊髓传入性
- 向脊髓下行性投射的细胞起源
- 1989年
- 针刺的上行性途径,通过新、旧脊丘索向上,研究得比较清楚,但下行抑制,到达脊髓是那些结构,对针刺发挥作用的机理来说至为重要。
- 周敬修黄登凯李宽孍田启陆世铎笪翠娣卢毓青
- 关键词:细胞起源针刺
- 大鼠丘脑束旁核的传入纤维联系被引量:4
- 1995年
-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微量注射和微电泳方法,观察大鼠丘脑束旁核(pf)的传入纤维联系。结果表明,pf接受大脑皮质、丘脑室旁核、丘脑网状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外侧核、未定带、上丘、中央灰质、黑质网状部、蓝斑、LorentedeNo'核、小脑齿状核、小脑间位核、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脑干网状结构、某些感觉中继核和脊髓灰质的某些板层的传入纤维。
- 赵晓蓉李宽陆世铎周敬修黄登凯
- 关键词:束旁核丘脑辣根过氧化物酶
- 视前区儿茶酚胺神经末梢和阿片受体的关系
- 1989年
- 视前区富含内阿片肽、阿片受体和儿茶酚胺(CA),该区的CA主去要为去甲肾上腺素(NA)。我们曾经观察到针刺镇痛时视前区的内阿片肽对NA的释放有抑制性作用。但是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瞭。本实验以CA选择性化学性切割剂6-羟基多巴胺(6-OH DA)损毁家兔双侧蓝斑下核(A7核团)的NA神经元以及上行CA腹侧束后,用甲醛诱发荧光组化法和阿片受体结合的放射自显影法,观察其对视前区CA末梢荧光组化和阿片受体分布和密度的影响,探讨视前区CA末梢和阿片受体的关系。
- 朱津民何晓平李宽孍黄登凯曹小定
- 关键词:阿片受体儿茶酚胺视前区神经末梢放射自显影法内阿片肽
- 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脑损伤后胶质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1997年
- 本研究用分子杂交技术观察了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脑损伤后及培养的胶质细胞c-f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损伤后损伤周围组织c-fosmRNA表达圣动态变化:1h后增加170%.12h后增加30%,24h后增加130%。发现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显著增加脑损伤后12h及24hc-fosmRNA的表达;当培养的胶质细胞中加入此二者后1hc-fosmRNA表达明显增加,12h后有所下降。又发现同时加入此二者时,c-fosRNA表达增加更加显著。以上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影响脑损伤后胶质细胞c-fosmRNA的表达,它们对胶质细胞的作用可能与c-fos基因有关。
- 唐崇仁朱粹青董红心黄登凯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脑损伤胶质细胞
- 放射性自显影图象处理系统
- 1992年
- 本文研究了一般2-DG方法的特点及其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代谢率为基础的放射性自显影图象的处理方法,能准确、及时地对大量的放射性自显影图片进行定量分析、处理和比较。从而使定量2-DG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周敏华余松煜胡中庭黄登凯
- 关键词:放射性自显影图象处理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胶质增生的影响及机理被引量:2
- 1996年
- 本文利用小鼠大脑机械损伤模型及体外培养的胶质细胞,采用同位素渗入法观察了细胞介素及其抗体对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TNF-α在浓度为10~200u/ml培养液时均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P<0.05),IL1-β在浓度为5~200u/ml培养液时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TNF-α+IL1-β其促进胶质细胞增生作用更强烈,TNF-α抗体能完全阻断TNF-α的促增生作用,部分阻断TNF-α+IL1-β的促增生作用。在体实验时,IL1-β及TNF-α的作用与离体时相似,IL1-β及TNF-α亦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二者共同作用时促细胞增生作用更强。以上结果提示,外源性TNF-α及IL1-β能促进中枢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且具有协同作用。
- 唐崇仁朱粹青黄登凯
- 关键词:胶质增生
- 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的中枢效应——〔~3H〕-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研究被引量:4
- 1992年
- 本文利用[~3H]-2脱氧葡萄糖定量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的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痛刺激后,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尾核、外侧缰核、外侧隔核、中缝背核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结等的葡萄糖代谢率均明显升高(P<0.05)。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后,中缝大核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的葡萄糖代谢率显著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背核的葡萄糖代谢率亦有升高趋势。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可部份降低痛刺激引起的有关结构葡萄糖代谢率升高(如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抑制了与痛感觉有关的结构,同时激活了与镇痛有关的结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等结构是实现尾核镇痛的重要环节。
- 胡中庭王庆平黄登凯李宽孍何莲芳
- 关键词:放射自显影尾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