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兰
- 作品数:33 被引量:205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对5-氟尿嘧啶治疗急性胰腺炎机理的再认识被引量:2
- 2000年
- 为探讨 5 -氟尿嘧啶 (5 -FU)治疗急性胰腺炎是否与其抑制高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 5 -FU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时的高炎症性细胞因子血症的影响。使用雄性SD大鼠 ,共分 3组。 1组 :正常对照组 (n =6 ) :2组 :胰腺炎组 (n =8)采用开腹胰管注射 5 %的牛黄胆酸钠 (1 0ml/kg)制备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以后分别于 2 ,6 ,2 4小时处死 ;3组 :5 -FU治疗组 (n =8)为胰腺炎诱导成功后 0 5小时静脉注射 5 -FU 40mg/kg ,手术后 2 ,6 ,2 4小时处死动物。分别抽血查TNF ,IL - 1,IL - 6及胰淀粉酶 ,行胰腺湿重和病理检查。结果 :在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的炎症性细胞因子显著增高 ,在使用 5 -FU治疗后 ,上述细胞因子均下降。在 2 ,6小时时段下降最为明显 (P <0 0 5 ) ,1,2和 3组动物 2 4小时胰腺的湿重分别为 0 5g,1 3g和 0 88g(P <0 0 5 ) ,淀粉酶分别为 374 2U/L ,1817. 2 5U/L ,797 4U/L。治疗组的病理评分也明显好于未治疗组。综上 ,5 -FU可以抑制急生胰腺炎时的高炎症细胞因子血症 ,从而可能通过抑制免疫过激的方式缓解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异常 ,达到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目的。
- 吴晓娟陈晓理黄兴兰吴浩
- 关键词:5-氟尿嘧啶急性胰腺炎免疫调节
- 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 2015年
- 目的评价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因疑似小肠疾病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进镜方式及抵达距离、患者耐受性、镜下及最终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进行176例次检查,经口进镜107例次,经肛进镜68例次,经造瘘口进镜1次,均完成检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5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115例,总阳性率75.66%;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受检率最高,为62.50%(95/152),其中阳性率84.21%(80/95);检出小肠病变类型有小肠肿瘤、小肠血管性病变、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Meckel憩室、小肠钩虫病、克罗恩病等。结论对于疑似小肠疾病,单气囊小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毛乙鸿秦金玉郭天骄黄兴兰陈霖吴俊超
- 关键词:单气囊小肠镜小肠疾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 大黄与小鼠小肠抗生素肽表达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对正常小鼠小肠抗生素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P)的作用,研究大黄与小肠A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10%大黄煎剂及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24h后处死小鼠,剖腹切取从屈氏韧带到回盲部的小肠。以10%乙酸溶液冲洗肠腔收集灌洗液,并以30%乙酸溶液制备小肠组织匀浆。称取等量的乙酸溶解物分别进行12·5%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U-PAGE)、Tricine-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16·5% SDS-PAGE),考马斯亮蓝R-250或氨银染色显示多肽条带,然后进行凝胶成像分析和电泳凝胶琼脂糖弥散法杀菌实验(gel overlay assay)。比较两组标本的杀菌活性、小肠AP表达的变化,测定小肠AP的分子量。结果大黄灌胃后,小鼠小肠匀浆的AP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是AP分子量不同;而小肠灌洗液中AP含量增加明显,分子量介于14·3~18·4kDa;但是其杀菌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可增加小肠部分AP表达,这可能是大黄保护、增强肠道屏障的作用机制之一。
- 闫兆平陈晓理张正黄兴兰黄宁王伯瑶
- 关键词:肠道屏障
- 多潘立酮联合多虑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8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评价多潘立酮多虑平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分别用多潘立酮、多虑平联合治疗和多潘立酮治疗 ,疗程均为 2周。结果 :多潘立酮多虑平联合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 83.6 % ,多潘立酮组有效率仅为 5 1% (P <0 .0 1) ,治疗结束后 1~ 3个月随访 ,两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多潘立酮多虑平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小 ,不影响肝肾功能 ,病人易于接受。
- 李世东黄兴兰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潘立酮多虑平
- 氨甲蝶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观察氨甲蝶呤(MTX)对急性胰腺炎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从免疫的角度探讨氨甲蝶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SD大鼠共分3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n=6);2组为采用开腹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1.0m/kg)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n=8);3组为胰腺炎诱导成功后0.5h静脉注射氨甲蝶呤(1.2mg/kg),手术后2,6和24h处死动物(每时段n=7),分别抽血查TNFα,IL-1,IL-6,IL-10和TGF-β及胰淀粉酶、胰腺湿质量和白细胞计数.结果:在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显著升高,在使用MTX治疗后,上述因子均下降.其中TNFα,IL-1,IL-6在2、6和24h均明显下降(P<0.05),IL-10和TGF-β在24h段下降最为明显(P<0.05).1、2和3组动物24h胰腺湿质量分别为0.53±0.09g,1.53±0.13g和0.85±0.22g;三组24h淀粉酶分别为374.±93U/L,1817±459U/L和766±373U/L,对比MTX治疗前后,可见反映胰腺炎病情的胰腺湿质量和淀粉酶2项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MTX可以同时抑制急性胰腺炎时血中过高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从而可能通过免疫调节的方式缓解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异常,达到治疗目的.
- 吴浩陈晓理邓一芸黄兴兰张正
- 关键词:氨甲蝶呤急性胰腺炎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 5-Fu对急性胰腺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0
- 2001年
- 陈晓理黄兴兰吴浩吴晓娟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5-FU
- 组织胺与西米替丁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4
- 1999年
- 为了观察组织胺与西米替丁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本实验采用1×10-4M的组织胺生理盐水和05%的西米替丁生理盐水肠道的灌注出血—感染细菌移位模型大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本实验失血感染细菌移位动物模型可靠,模拟手术对照组无细菌移位;失血—感染组100%出现细菌移位;组织胺治疗组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失血感染组,该组在肝、淋巴结组织中的平均组织含菌量明显低于失血感染组;西米替丁治疗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组织胺组,该组在肝、淋巴结组织中的平均组织含菌量大约是组织胺治疗组的10倍。上述结果提示,小剂量肠道组织胺有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西米替丁有增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 黄兴兰陈晓理冯萍张正
- 关键词:组织胺西米替丁肠道细菌移位
- 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单层 Ca Co- 2细胞和失血感染大鼠模型为对象 ,细菌易位数量为指标 ,观察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体外实验显示 ,经 1× 10 - 6 mol/L、1× 10 - 7mol/L和 1× 10 - 8mol/L 三种不同浓度的组胺处理过的 Ca Co- 2细胞液细菌培养结果分别为 8.2× 10 6 CFU/ml、4.8× 10 6 CFU/ml和14.3C× 10 6 FU /ml,其细菌易位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83.8× 10 6 CFU /ml) (P<0 .0 5 )。 2动物实验提示 ,组胺 (浓度为 1×10 - 6 mol/L)治疗组大鼠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 0 .88× 10 6 CFU/g1.6 9× 10 6 CFU/g。而对照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 82 .6 2× 10 6 CFU/g和 48.46× 10 6 CFU/g。其组胺治疗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小剂量组胺有抑制细菌进入上皮细胞 。
- 黄兴兰陈晓理张正
- 关键词:组胺肠粘膜屏障细菌易位
- 激素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激素对急性胰腺炎血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试验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和激素治疗组 ,观察各组大鼠血中炎症性细胞因子 (TNF α、IL 1和IL 6 )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 (TGF β1和IL 10 )和血中淀粉酶的水平以及胰腺病变和胰腺湿重。结果 :①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炎症性细胞因子 (TNF α、IL 1和IL 6 )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 (TGF β1和IL 10 )均明显升高 ,激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较急性胰腺炎组均下降 ,TNF α、IL 1和IL 6在 2、 6小时时段下降最明显 (P <0 0 5 ) ,TGF β1和IL 10在 2 4小时时段明显下降(P <0 0 5 )。②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病理改变重 ,胰腺湿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经激素治疗后 ,胰腺病变明显减轻 ,胰腺湿重较急性胰腺炎组明显减少 (P <0 0 5 )。③急性胰腺炎组血中淀粉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激素治疗后血中淀粉酶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胰腺炎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 ,的确存在着一个免疫过激和免疫抑制的先后并存的双向免疫异常状态。②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等对急性胰腺炎有多层面调节作用。
- 黄兴兰陈晓理吴浩张正吴小娟
- 关键词:激素细胞因子急性胰腺炎
- 呕吐、腹泻、发热、多浆膜腔积液(临床病例讨论)
- 1998年
-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3岁,工人,住院号529894。主诉:呕吐、腹泻、低热2+月。现病史: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剑下疼痛,伴呕吐少量咖啡色样液体,到铁二局医院就诊,以“急性胃炎”收住院。经对症治疗腹痛缓解,但呕吐持续存在,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作...
- 黄兴兰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呕吐腹泻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