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由禧

作品数:16 被引量:3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平流层
  • 5篇流层
  • 5篇干旱
  • 4篇环流
  • 2篇陆面
  • 2篇陆面过程
  • 2篇旱地
  • 2篇黑河实验
  • 2篇干旱地区
  • 2篇北半球
  • 2篇HEIFE
  • 2篇大气环流
  • 1篇地气
  • 1篇地气系统
  • 1篇电学
  • 1篇对流层
  • 1篇隐式
  • 1篇增暖
  • 1篇中国西北干旱...
  • 1篇太阳辐射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16篇高由禧
  • 5篇瞿章
  • 4篇胡隐樵
  • 3篇李自强
  • 2篇沈志宝
  • 2篇王介民
  • 2篇田荣湘
  • 2篇马晓波
  • 1篇季国良
  • 1篇言穆弘
  • 1篇罗四维
  • 1篇董文杰
  • 1篇程麟生
  • 1篇李守谦
  • 1篇杨成彬
  • 1篇陈创买
  • 1篇高玲
  • 1篇陈家宜
  • 1篇陈泽宇
  • 1篇周文

传媒

  • 9篇高原气象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90
  • 1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79年2月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与阻塞形势的相互联系被引量:2
1990年
本文利用1979年2月的FGGE资料,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内持续性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形势的相互联系。分析指出:北大西洋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提供了对流层阻塞形势形成、维持的可能机制和引起对流层内持续的暖平流强度随高度减小的形势,通过斜压机制造成北大西洋阻塞高压在对流层内形成和维持。 垂直运动场的分析表明: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作为一种强的引导,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高压脊后产生强的辐散,反气旋性涡度使得下游高压脊发展。文中还指出:平流层内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高压同时具有持续性、区域性及准静止性的特点。
李自强高由禧瞿章
关键词: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
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40年气温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13
1997年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及蒙古国共59个台站(作EOF分析时取25个站)1951~1990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0年来气温场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发现气温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1)全区一致型,(2)南北差异型,(3)东西差异型;各月、季、年的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2~4年,5~8年和10~13年;夏季以短周期为主,冬季和年主要是长周期。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冬季升温,最大值出现在北疆北部和蒙古国西北部,达0.56℃/10a;夏季降温,最大值出现在南疆中部和东部,达-0.60℃/10a;春、秋季则有升有降,幅度不大;西北地区及蒙古国全年和冬季变暖、夏季变凉的幅度中国最大,也高于北半球,变化趋势也最为显著。
马晓波高由禧
关键词:气温
1979年平流层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1992年
本文利用1979年的FGGEⅢ_b资料研究了1—7月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以及变化期间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不同演变特征。分析指出:全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南半球平流层低纬度强东风的消失和北半球低纬度强东风的建立是同时发生的。北半球平流层从冬到夏极夜急流的消失和南半球平流层从夏到冬极夜急流的建立也是同时发生的。在平流层里,南半球的任一季节变化都与北半球的变化相联系。假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最早和最晚的地区分别代表季节变化的启动区和结束区,则南北半球平流层高纬度是启动区,南半球是主要的启动区,北半球中纬度为结束区;对北半球而言,高低纬度地区是启动区,中纬度则为结束区;对北半球的东西半球而言,东半球欧洲大陆为启动区,而大西洋和太平洋西部及亚洲大陆东部为结束区。
田荣湘高由禧瞿章
关键词:平流层环流
平流层爆发性增暖的机制——平流层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
1990年
许多观测资料证实,平流层爆发性增暖(以下简称为SSW)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及其季节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SW期间对流层伴有大型环流调整。而关于SSW机制,许多研究表明,SSW之前已有行星波的异常发展,而这种异常发展主要来自对流层的能量。Matsuno从动力学观点提出SSW是由于对流层行星尺度波动向平流层传播引起的。
李自强高由禧瞿章
关键词:平流层大气环境
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的持续异常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利用1975—1976到1985—1986年共11个冬季的50hPa位势高度场(10°×10°) 资料,揭示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持续异常的观测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内存在显著的环流持续异常,主要出现在三个地区: 北美地区、亚洲大陆北部区、西欧北部巴伦支海及新地岛地区,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显著; 北美地区异常持续的位势高度场距平与亚洲大陆北部距平还具有明显的See—Saw现象,遥相 关特征十分清晰。文中还进一步指出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具有比对流层环流更显著、强烈 的持续异常。
李自强高由禧瞿章
关键词:平流层环流北半球
黑河实验(HEIFE)的一些研究成果被引量:176
1994年
本文回顾了黑河实验(HEIFE)的执行情况,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地表参数、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和湍流通量参数化的结果。同时得到了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物理机制同湿润地区有质的差异这一认识:同湿润地区不同,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和植被过程并不是地表能量平衡中的控制因子,因为感热并不输送到自由大气仅是大气边界层的强迫因子;而潜热输送给自由大气并且潜热的释放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但干旱地区很少或没有水汽和潜热输送到自由大气,所以干旱地区自由大气不能从地面得到热能;地表反射率大和向上长波辐射强致使净辐射亏损大;基于以上原因,干旱地区可能是一个水汽输送和热能的“汇”。这些结果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黑河实验的结果以系统的观测事实证实了绿洲的冷岛效应,临近绿洲沙漠的逆湿现象,即夏季白天常常是绿洲有感热向下输送,临近绿洲的沙漠有水汽向下输送。
胡隐樵高由禧王介民王介民季国良沈志宝程麟生陈家宜
关键词:陆面过程干旱地区黑河实验
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利用美国GFDL的10年(1963年5月—1973年4月)气候平均格点(5.0°×2.5°)资料,计算了全球7层等压面上温度、高度(气压)纬度距平,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发现海陆影响中大陆起主要作用;北半球是全球海陆影响变化最大的半球,欧亚大陆是北半球的变化中心;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马晓波高由禧李慈
关键词:海陆大气环流
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温度平流的持续异常被引量:3
1990年
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是否存在持续性温度平流?如何用比较系统的方法概括这一观测事实?并要回答如下问题: (1) 平流层持续性暖(冷)平流的地理分布;
李自强高由禧瞿章杨成彬
关键词:平流层温度平流北半球
黑河实验(HEIFE)──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新认识被引量:122
1994年
综合介绍“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研究(HEIFE)”的概况。系统分析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它们是:(1)干旱地区地表面热量平衡的基本特征:干旱地区蒸发量很小,地表热量平衡中以感热为主.潜热可以忽略不计。(2)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参数化问题:干旱地区能量和物质湍流输送的参数化必须考虑层结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误差。(3)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现象──绿洲与沙漠环境的相互作用:绿洲的“冷岛效应”和临近绿洲沙漠或戈壁的“逆湿现象”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将加深我们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认识。
胡隐樵高由禧
关键词:干旱地区陆面过程黑河实验
关于我所开展干旱气候研究的历史被引量:6
1989年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干旱气候研究已有30年历史,在建所30周年纪念时,扼要地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似有一定意义。西北干旱气候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是建所的两个根本的科研任务。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根据西北干旱地区用水有上下游矛盾、工农业矛盾、农牧业矛盾、城乡等矛盾的情况,为解决干旱区用水矛盾问题,在院里成立了改变西北干旱面貌组,由裴丽生副院长亲自主持,组织了治理沙漠、南水北调、冰雪利用等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计划从开源节流出发。
高由禧
关键词:干旱气候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电学
全文增补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