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文珺

作品数:45 被引量:37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20篇哲学宗教
  • 19篇社会学
  • 10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篇社会
  • 7篇心理
  • 6篇心理健康
  • 5篇学识
  • 5篇主体间
  • 4篇心理学
  • 4篇验证性因素分...
  • 4篇社会表征
  • 4篇文化
  • 4篇污名
  • 3篇心理疾病
  • 3篇心理咨询
  • 3篇心理咨询师
  • 3篇咨询师
  • 2篇心态
  • 2篇再婚
  • 2篇社会比较
  • 2篇社会认同
  • 2篇社会心态
  • 2篇理学

机构

  • 26篇南开大学
  • 20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市安定医...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43篇高文珺
  • 16篇李强
  • 6篇许丹
  • 4篇李强
  • 3篇龙鲸
  • 3篇白炳清
  • 3篇陈浩
  • 2篇刘敏
  • 2篇王恩界
  • 2篇乐国安
  • 1篇冯江平
  • 1篇陈满琪
  • 1篇王俊秀
  • 1篇董洁
  • 1篇谭旭运
  • 1篇李凌
  • 1篇朱迪
  • 1篇秦萍
  • 1篇赵宝然
  • 1篇杨宜音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应用心理学
  • 2篇新视野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理论与现代化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教育家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德事件测量与CAD模型的验证
2016年
CAD模型假定三种道德情绪(轻蔑、愤怒和厌恶)都是由对于特定道德领域(社会性道德、自主性道德和圣洁性道德)的违背而引发的。本研究认为这种道德情绪联结可以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读。为此,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验证了CAD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以此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1采用自编的174题道德事件量表,通过西方面孔表情图片测量情绪反应。结果显示,量表的有效性和CAD模型都只得到部分验证,这可能与用表情图片测量情绪产生的混淆有关。研究2采用修订的156题道德事件量表,通过亚洲面孔表情图片和文字测量情绪反应。结果表明,修订的量表适用于道德情绪联结的测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中,CAD模型同样成立,同时,用文字测量情绪的方式要优于用表情图片测量。
高文珺
关键词:CAD模型道德领域道德情绪
“应然”与“实然”:社会文化价值特点与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本研究从社会生态心理学和主体间理论视角出发,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地区对比分析。对1 423名黑龙江垦区和深圳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垦区更多地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2)"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价值观与现实权力不平等和人文关怀缺失的差异。(3)"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对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均具有独立影响,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文取向影响较为积极,现实权力不平等的影响则较为消极。
高文珺
关键词:社会文化价值
初婚者与再婚者择偶心理机制之比较——对西方进化心理学“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检验被引量:11
2006年
为检验西方进化心理学家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依同样方法对天津的653份征婚启事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五个操作性假设基本未获得验证;(2)年龄变量较婚姻状态变量对择偶策略的选择具有更强预测力;(3)进化心理学的某些重要假设,如男性身高优势假设获得了验证。结论:进化心理学意义上的择偶心理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在中国还并不存在。
乐国安陈浩王恩界高文珺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征婚启事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被引量:53
2008年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于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心理疾病污名的成因理论包括功能主义和生物文化两个派别,污名的发展模型解释了污名的形成过程,身份威胁模型对污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抗议、教育和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污名。在中国开展相关研究应注重分析传统文化、心理疾病类型与污名的关系,探讨各种减少污名策略的可行性。
李强高文珺许丹
关键词:污名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报考者个人经历初探
目的:了解我国正在发展壮大的潜在职业心理咨询师群体的个人经历。方法: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外近四十年来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动机研究的基础上,以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二级)报考者在综合评审中所提交的个人分析报告为研究材料,采用...
李强许丹高文珺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
文献传递
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感知风险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方法 :对天津地区555名在校大学生和全国13个省区的557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感知风险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心理风险、服务质量风险、功能价值风险和社会风险,其中,人们对服务质量风险和功能价值风险的感知最强。自编感知风险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对于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这一特殊的服务产品,人们感知风险的多维结构体现出服务自身的特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现阶段的发展可着重于规范服务体系和宣传功能价值。
李强高文珺李凌秦萍
关键词:感知风险验证性因素分析
中国人心理困扰的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文化根源被引量:12
2007年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为此,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应对。应对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调节,另一类是寻求他人帮助。中国人心理困扰的应对方式有:先自我调节,后寻求外界帮助;在寻求外界帮助时,先求助"自己人",后求助"外人";在求助"外人"时,先求助医疗帮助或民俗的、本土的心理帮助方法,后求助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或精神科治疗。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心理困扰应对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李强高文珺
关键词:心理困扰社会文化
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初步探讨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现状及负面后果。方法: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理卫生科206名求诊患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污名;自我污名程度在年龄、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内化污名的生活无意义、刻板印象认同、价值否定、社交退缩等维度对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抑郁状态、社交回避状况和康复信心有显著预测力;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歧视体验等维度对患者主动求医行为预测作用显著。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心理疾病患者的自我污名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患者治疗和康复受阻的原因。
李强高文珺龙鲸白炳清赵宝然
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初步修订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进行修订,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对510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部分项目后提取出5个动机因子和5个经历因子,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该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分析显示,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2~0.79之间;问卷三周后重测信度为0.76,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48~0.83之间。结论:修订后的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心理研究的测量工具。
李强许丹高文珺董洁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
心理疾病污名影响研究与展望被引量:29
2009年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主要指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研究证实污名的存在会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污名问题由此引起世界卫生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污名影响的研究。标签理论和修正标签理论对污名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污名对心理疾病患者及相关人群的各种影响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抗议、教育和接触是减少污名的有效方法。未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开展的心理疾病污名研究,应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分析污名的影响机制,并对应对污名策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李强高文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