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君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分析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6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初始剂量为20~60mg/d,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进行剂量调整。结果:硫酸吗啡控释片的平均初始剂量为47.5mg/d,平均最大剂量为91.4mg/d,平均维持剂量为85.8mg/d,平均用药天数为26.5d。服药前患者疼痛强度为7.27±1.29,服药7d后疼痛强度为1.61±1.31,总有效率为90.6%,显效率为75.0%。主要毒副反应为便秘(46.9%),其次是恶心(20.3%)、头昏(12.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是目前控制中重度癌痛的理想药物之一。
- 付晓红陈碧君马萍
- 关键词:癌性疼痛疗效副反应
- 经皮肺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肺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肺转移瘤的的疗效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9例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和肺动脉和/或支气管动脉联合给药组。结果 肺动脉给药组的实体瘤疗效CR+PR达59.38%。1、2、3、4年的生存率分为82%、67%、53%和47%。生活质量等都明显高于静脉给药组(P<0.05)。结论 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肺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肺转移瘤其副作用小,疗效肯定,并使序贯性给药成为可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 于成福樊仕才毛晓芬陈碧君
- 关键词:肺转移瘤肺动脉灌注术
- MACC1和VGEFR2蛋白在晚期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晚期肺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浆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组织蜡块的晚期肺癌3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MACC1和VEGFR2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MACC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血浆中的含量,比较分析各临床指标与MACC1和VGEFR2的相关性。结果 MACC1和VGEFR2在本组晚期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7%和73.5%。肺癌患者血浆MACC1和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ACC1和VGEFR2表达分别与肺癌肺外转移和合并症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及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肺癌组织中MACC1与组织中VGEFR2和血浆中MACC1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ACC1和VGEFR2阳性组半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MACC1和VGEFR2均是晚期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MACC1和VGEFR2表达与晚期肺癌的浸润转移和死亡密切相关,检测血浆MACC1含量对预测肺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MACC1和VGEFR2可能是晚期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陈婧华陈垦陈碧君杨元生马萍李敏燕
- 关键词:晚期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预后
-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 2020年
- 目的对比不同类型的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8例乳腺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乳腺导管内增生类型不同分为普通增生组(乳腺导管普通增生性病变)与原位癌增生组(乳腺导管原位癌增生性病变),各2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K5/6、WT1以及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等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因子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以上基底型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普通增生组CK5/6阳性表达例数为26例,占比为90%;WT1阳性表达例数为8例,占比为28%;原位癌增生组CK5/6阳性表达例数为1例,占比为3%;WT1阳性表达例数为23例,占比为79%;原位癌增生组CK5/6阳性表达占比显著低于普通增生组,WT1阳性表达占比显著高于普通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09、15.591,P=0.000、0.000<0.05)。原位癌增生组患者Cyclin D1表达水平(59.1±40.5)%显著高于普通增生组的(22.5±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K5/6、WT1以及Cyclin D1等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因子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患者进行相关诊断,可有效判断患者内增生性病变类型,这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辅助意义,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方法具有被临床推广使用的意义。
- 韦拔雄彭婧陈月禄陈碧君钟晓华
-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 霍奇金淋巴瘤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 HL)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78例HL均采用多柔吡星、博莱霉素、长春碱、氮烯咪胺( ABVD)方案进行一线化疗。结果全组78例HL男性50例,女性28例,年龄5~72岁,中位年龄29岁,69例(88.5%)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受侵犯。化疗联合放疗后CR 66例(84.6%).49例Ⅰ、Ⅱ期患者中,44例(89.8%)CR,29例Ⅲ、Ⅳ期患者中22例(75.9%)CR。中位随访时间91.5个月(3.2~161.1个月),全组患者中7例复发,11例死于肿瘤进展或复发。全组患者5年无失败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6.3%和87.9%。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5年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3.0%和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6%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HL以男性多见,颈部淋巴结侵犯最常见,ABVD方案联合放疗治疗HL治愈率高,Ⅰ、Ⅱ期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Ⅲ、Ⅳ期患者。
- 付晓红陈碧君马萍叶升
-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化学治疗预后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病理分析
- 2020年
- 目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病理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至我院诊治的8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了解患病类型,病理组织观察结果,以及免疫组化基因表达情况。结果8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69例,导管内乳头状癌9例,实性乳头状癌5例;病理组织观察结果,肉眼下可见切面结节、颜色呈粉灰色、边缘推挤的案例明显较多,光镜下显示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腺上皮为多层且具有纤维轴心的乳头状结构的案例较多,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基因表达情况,CK5/6多表达为阳性,CK8阳性表达逐步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正常导管上皮及肿瘤上皮可见阳性(P=0.001),而P63阴性表达数量略多于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患者中,多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于良性病变,在组织观察结果上,患者组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异常,在免疫组化表达上,其蛋白表型表达情况也有明显差异,临床上可以参考相关数据对疾病进行诊断。
- 韦拔雄彭婧陈月禄廖红兴钟晓华陈碧君
- 关键词:乳腺病理
- 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价值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鳞癌相关抗原(SCCAg)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2例初诊肺癌患者(肺癌组)、52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良性肺疾病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血清中CEA、CYFRA21-1、NSE和SCCAg水平进行检测。CEA、CYFRA21-1、NSE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SCCAg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肺癌组血清中CEA、CYFRA21-1、NSE和SCCAg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CEA、CYFRA21-1、NSE和SCCAg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0.8%、63.1%、60.7%和27.0%,特异度分别为92.7%、91.5%、75.6%和95.1%。血清CEA、CYFRA21-1、NSE和SCCAg联合(并联)检测敏感度明显提高(91.0%),但特异度降低(64.6%)。腺癌患者CEA阳性率显著高于鳞癌患者和小细胞癌患者,小细胞癌患者NSE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癌患者,鳞癌患者SCCAg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癌患者和小细胞肺癌患者。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了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并有助于预测病理类型。
- 付晓红陈碧君马萍吴丽美叶升
- 关键词:肺肿瘤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鳞癌相关抗原
- 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CK5/6、P63、CK8/18、SMA、ER的表达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CK5/6、P63、CK8/18、SMA、ER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28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其中24例普通型导管增生、32例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44例非典型性导管增生、28例导管原位癌,均先后对4组标本的CK5/6、P63、CK8/18、SMA、E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分析4组患者的CK5/6、P63、CK8/18、SMA、ER的表达水平状况及意义。结果普通型导管增生组CK5/6阳性率高于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组、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原位癌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K8/18、SMA、P63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型导管增生组ER阳性率低于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组、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原位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CK5/6、P63、CK8/18、SMA、ER的表达状况检测评估能够准确反馈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情况,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韦拔雄彭婧陈月禄廖红兴钟晓华陈碧君
- 关键词:CK5/6P63SMA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