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灵
- 作品数:37 被引量:3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PF方案诱导化疗加同期顺铂化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TAX)、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三药联合方案诱导化疗加DDP同期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40例初诊局部晚期(UICC分期Ⅲ、Ⅳ期)鼻咽癌患者人组,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加DDP 3周方案组(A组),诱导化疗加DDP单周方案组(B组).两组均先行2个疗程诱导化疗,方案为TAX 60 mg/m2第1天;DDP 60 mg/m2第1天;5-Fu 600 mg/m2第1天至第5天,每3周重复,共2个周期.第7周开始放疗,放疔第1天同时行化疗.A组:DDP 80mg/m2第1天,每3周1次,共2次;B组:DDP 30mg/m2第1天,每周1次,共6次.放疗采用二维适形照射,鼻咽原发病灶68~72Gy,34~36次,7周,颈部淋巴结阳性区60~66Gy,30~33次,6~6.5周.结果 40例共完成78个疗程诱导化疗,A、B组各1例出组.38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A组17例完成2个疗程同期DDP化疗;B组10例按计划完成6个周同期化疗,4例完成5周化疗,4例完成4周化疗,1例只完成2周化疗.诱导化疗后CR 4例(10.5%),PR 27例(71.1%),SD 7例(18.4%),总有效(CR+PR)率81.6%.治疗结束后CR 32例(84.2%),PR 5例(13.2%),SD 1例(2.6%),总有效率97.4%.结论 TPF诱导化疗加DDP同期放化疗是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可行方案,推荐使用同期DDP 3周化疗方案.剂量强度可否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林焕新孙蕊徐敏廖家华郭灵
-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 改性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联合放疗靶向治疗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载顺铂磁性纳米靶向药物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研究同时放化疗对移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CNE2接种于36只Balb/C裸鼠背部建立移植瘤模型,按照肿瘤体积大小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放疗组、顺铂治疗组、顺铂联合放疗组、纳米靶向药物治疗组、纳米靶向药物联合放疗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放疗、化疗和同时放化疗干预,给药量按顺铂计算3mg/kg,每天1次,共3次,裸鼠尾静脉注入,给药前0.5h均予以0.5ml生理盐水灌胃水化,对照组给生理盐水。放疗为直线加速器,每次2Gy。隔天1次,共照射3次。观察各组荷瘤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肿瘤体积和抑瘤率,测量治疗后荷瘤鼠体质量及肿瘤重量,观察肿瘤组织PCNA的阳性指数。结果药物治疗各组裸鼠体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肿瘤增长明显减慢,除顺铂组外,其他各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顺铂联合放疗和纳米靶向药物联合放疗治疗效果最好,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单纯放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性载顺铂磁性纳米药物靶向治疗或联合放疗对鼻咽癌均有良好疗效,且毒副反应并无增加。
- 龙镇谢民强张涛沈辉徐雪青郭灵
- 关键词:鼻咽癌顺铂靶向治疗放化疗
- 早期鼻咽癌希罗达增敏放疗的临床Ⅰ期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希罗达对鼻咽癌增敏放疗的剂量限制毒性 (DLT)和最大耐受剂量 (MTD) ,同时观察疗效。方法 自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3年 6月 ,临床分期为T2 N1M0 的Ⅱ期鼻咽癌患者 30例 ,中位年龄 4 3岁 (32~ 6 3岁 ) ,全身功能状态评分≤ 2。放射治疗为鼻咽原发病灶 6 8~ 72Gy·34~ 36次 -1·7周 -1,颈部淋巴结阳性区 6 4~ 70Gy·32~ 35次 -1·6 .5~ 7周 -1。希罗达分为 5 0 0 ,75 0 ,10 0 0 ,12 5 0mg/m2 等 4个剂量组 ,于放疗第 1天开始 ,2次 /d ,共 14d ,每 3周为 1个疗程 ,共两个疗程。每个剂量组至少 6例患者 ,6例全部完成两个疗程化疗并进行毒性反应评价后 ,才进行剂量升级。结果 全组有 2 8例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希罗达治疗结束时 ,CR 12例 (42 .9% ) ,PR 13例 (46 .4 % ) ,SD 3例(10 .7% ) ,总有效率 (CR +PR)为 89.3%。单纯颈部淋巴结CR率为 5 0 .0 % (14 / 2 8) ,单纯鼻咽肿瘤CR率为 4 6 .4 % (13/ 2 8)。放射治疗结束时CR率为 96 .4 % (2 7/ 2 8)。希罗达 5 0 0mg/m2 和 75 0mg/m2剂量组未出现任何严重DLT ;在 10 0 0mg/m2 剂量组 ,有 3例 (3/ 9)出现Ⅲ级口腔黏膜DLT ;在 12 5 0mg/m2 剂量组 ,有 4例出现DLT ,其中Ⅲ度口腔黏膜反应 4例 (4/ 6 ) 。
- 郭灵林焕新李风岩李群邱枋罗东华郭翔洪明晃
- 关键词:鼻咽癌希罗达放射疗法药物疗法
- 卡培他滨应用于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Ⅰ期临床试验被引量:7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一种口服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由特异高表达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酶)转变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因此在肿瘤细胞内5-FU浓度较高。本试验探讨卡培他滨在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tolerateddose,MTD)。方法:对36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的放疗患者同时给予不同剂量单药卡培他滨化疗,观察不良反应并随访治疗效果。卡培他滨采用间断服用方法,放疗后开始口服,每天2次,服药14天,然后休息7天,再开始第二疗程化疗,一共2疗程。中位剂量为1600mg·(m2·d)-1,剂量为700~2500mg·(m2·d)-1。放疗剂量66~74Gy(6~7.4周)。结果:2例Ⅲ级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toxicity,DLT)发生在2300mg·(m2·d)-1剂量组,1例为Ⅲ级腹泻,1例为Ⅲ级手足综合症(hand-footsyndrome,HFS)。结论:鼻咽癌患者对卡培他滨单药化疗联合同期放疗耐受良好,最大耐受剂量为2300mg·(m2·d)-1。我们推荐卡培他滨Ⅱ期临床试验的剂量为1700mg·(m2·d)-1(间断服用方法)。
- 姜勇洪明晃邓满泉郭灵曹卡加莫浩元邱枋麦海强陈秋燕孙蕊罗东华黄培钰
- 关键词:卡培他滨鼻咽癌放疗化疗I期临床试验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 鼻咽癌T3N0~1M0期单纯放疗和同期放化疗疗效回顾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回顾分析T3N0-1M0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单纯放射治疗与同期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781例,均有完整鼻咽和颈部MRI资料,且均无远处转移.按照2008中国鼻咽癌分期标准重新分期,82例行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的T3N0~1M0期患者入组,分为单纯放疗(A组)46例,同时期放化疗(B组)36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和B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3.5%和100%(P=0.046),5年无瘤生存(DFS)率分别为85.2%和91.7%(P=0.498).N分期是鼻咽癌DFS的影响凶素(P=0.026).分层分析显示:T3N0M0期患者A组和B组5年OS率分别为94.7%和100%(P=0.432);T3N1M0期A组和B组5年OS率分别为92.6%和100%(P=0.066);T3N1M0期A组和B组5年DFS率分别为73.7%和89.3%(P=0.244).多凶素分析显示,同期放化疗不是T3N0~M0期鼻咽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019;95%C/0~21.793),N分期不是影响T3N0~1M0期鼻咽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03;95%CIO.135~1.231×10^4).结论 T3N0M0期患者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疗效无差异,T3N1M0期患者行同期放化疗能否改善生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徐敏郭灵廖家华孙蕊林焕新
- 关键词:鼻咽肿瘤
- 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多因素分析及建立判别模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9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口腔粘膜炎是鼻咽癌放疗中最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大的急性反应之一。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患者在综合治疗中发生严重口腔粘膜炎的相关因素,筛查出发生严重口腔粘膜炎的高危因素,并建立数学判别模型,对其发生情况做出预测。方法对102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按口腔粘膜炎的严重程度分为严重组和轻度组,对17项临床及实验室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化疗、粘膜反应早期未应用抗生素、口腔卫生差、患病前有吸烟史为发生严重口腔粘膜炎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建立对数优势线性判别函数模型,将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代判别,判别灵敏度为83.0%,特异度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5.9%,阴性预测值为79.5%。结论化疗、口腔卫生差、有吸烟史是严重的口腔粘膜炎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对其有一定预防作用。本研究建立的函数模型有助于预测严重口腔粘膜炎的发生。
- 罗东华洪明晃郭灵曹卡加邓满泉莫浩元
- 关键词:数学模型
- 经鼻咽旁插植组织间后装治疗在鼻咽癌放疗后程加量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后装近距离治疗常常用于早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程加量,但常规施源器置入方法定位不准、重复性差,无法向咽旁追量。本研究采用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进行咽旁插植后装放疗的新方法,旨在解决常规后装治疗的上述缺陷。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初治和复发鼻咽癌外照射后仍有鼻咽粘膜下肿瘤残留超过1cm或/和咽旁浸润但侵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23例,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进行鼻咽及咽旁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利用三维近距离治疗系统进行鼻咽、咽旁肿瘤靶区勾画、剂量优化和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施源器植入的深度,并观察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施源器均准确插入肿瘤区,插植位置100%合格。插入和拔出施源器时粘膜下植入深度分别为(9.59±2.72)mm和(9.43±2.3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漂移长度为(0.75±0.75)mm。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完全消失,无肿瘤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无腭穿孔、鼻咽坏死等严重后装放疗并发症;3例鼻甲粘连,经分解后完全缓解。结论:经鼻窦内窥镜鼻咽、咽旁插植定位准确,固定良好,安全可行;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咽旁残留病灶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近期疗效良好,无严重近期并发症。
- 陈明远曹新平孙蕊华贻军李爱菊刘宇英欧阳翼郭灵陈秋燕洪明晃
- 关键词:鼻咽肿瘤插植后装放疗
-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昼夜节律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了解健康志愿者和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生物节律,为择时采血与择时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加实验的14位健康志愿者和13位鼻咽癌患者在连续24h内,每隔4h采集4ml外周静脉血1次,共采血6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可的松水平,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以及余弦分析法对各种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血浆可的松水平作统计分析。结果大部分的血细胞参数都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的特性,在24h内。各种血细胞计数波动较大。结论正常人及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均可以保持稳定的昼夜节律,外周血细胞数在24h内存在的明显波动为择时采血与择时输血提供了可能。
- 吴明玮曾昭蕾孙健郭灵邱枋冼励坚
- 关键词:昼夜节律血细胞鼻咽癌输血
- 恶性肿瘤时辰化疗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被引量:36
- 2004年
- 郭灵林焕新冼励坚
- 关键词:恶性肿瘤生物节律时辰化疗
- 1992分期与2008分期对初治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评价鼻咽癌1992分期和2008分期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为鼻咽癌分期系统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04-01-01-2004-12-31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初治经病理学确诊无远处转移且有鼻咽和颈部MRI资料的鼻咽癌住院患者781例,比较两种分期系统各T、N及临床分期与转移的关系。结果:在T分期方面,2008分期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1992分期;在N分期方面,2008和1992分期各有优势。2008分期N1a远处转移风险比(HR)及死亡风险比与N0较接近,将这部分患者归为T分期后,各N分期对远处转移的预测更合理。结论:2008分期系统在预测远处转移方面优于1992分期系统。颈部淋巴结阴性患者的咽后淋巴结归属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 徐敏林焕新孙蕊廖家华黄培钰郭灵
- 关键词: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