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忠
- 作品数:18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齐齐哈尔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三个统一”的典范
- 2006年
- 一般来说,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然而,胡锦涛总书记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以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李华忠王小雨曾耀凤
- 关键词:八荣八耻政治文明先进文化
- 论官德与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维度
- 2015年
- 官德与信仰联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信仰愈是坚定,官德情操愈是高尚,反之亦然。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不断提高官德境界。
- 李华忠王晓红宋征宇
- 关键词:官德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
- 现代人道德困境之源考量--基于道德的支撑维度被引量:1
- 2011年
- 现代人道德困境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但从根源上看是道德的支撑缺失。中西传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尽管二者发展路径不同,但各有其相应的道德的支撑。而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之源正是由于缺乏道德的支撑,因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然要对道德的支撑进行追问与反思。
- 李华忠
- 关键词:道德现代人维度
- 境遇式教学模式与高校伦理学教学
- 2014年
- "境遇式"教学模式与高校伦理学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联结的桥梁与纽带在于"实践"层面。"境遇式"教学的实践品性与伦理学自身的实践特性使得二者不仅在理论层面有机契合,而且在实践的向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高校伦理学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境遇式"教学模式将会更加完善,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喜欢的教学模式。
- 李华忠
-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校伦理学教学
-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问题
- 2010年
- 道德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蕴涵了一个对我们而言是善的目的,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选择可能性扩大,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并走出道德选择的困境,就会妨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因此,要对人的道德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提高其自觉、自律意识,强化责任感,从而做出必然性的道德选择,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李华忠
- 关键词:道德选择和谐社会向度
- 两分思维方式视阈下的德福观探析
- 2010年
-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西方伦理学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争议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源于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两分思维方式,即将人分为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唯有跨越两分思维方式的束缚,才能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实现德福统一。
- 李华忠
- 关键词:思维方式视阈
-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宗教信仰反弹看道德的信仰基础被引量:1
- 2012年
-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 李华忠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宗教信仰道德基础
- 善的支撑——中西传统道德之信仰基础比较研究
- 中西传统道德由于逻辑起点不同,存在诸多差异,道德的信仰基础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西方传统道德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中国传统道德立基于“天人合一”信仰之上,不同的信仰模式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无论是西方宗...
- 李华忠
- 关键词:信仰道德
- 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向度论略被引量:1
- 2010年
- 道德选择有利于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应通过加强道德环境建设、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来引导个体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说,应遵循由外及内的逻辑理路,对人的道德选择进行引导,不断提高其自觉、自律意识,强化其责任感,从而实现自由道德选择,促进社会和谐。
- 李华忠
- 关键词:道德选择和谐社会向度逻辑理路
- “闯关东”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闯关东"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其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尚仁重义、博大宽容、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培育和塑造道德人格的实践作用,是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源泉,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将永远熔铸在中国人的心中。
- 李华忠何强
-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