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亮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动脉瘤
  • 5篇动脉
  • 5篇血管
  • 5篇颅内
  • 4篇血管内治疗
  • 4篇栓塞
  • 3篇入路
  • 2篇多发
  • 2篇多发动脉瘤
  • 2篇翼点
  • 2篇翼点入路
  • 2篇载瘤动脉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手术
  • 2篇锁孔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腺瘤
  • 2篇小脑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赵亮
  • 10篇王晓健
  • 10篇罗靖
  • 9篇程宝春
  • 8篇胡阳春
  • 5篇程宏伟
  • 3篇冯春国
  • 2篇吕波
  • 2篇李志范
  • 2篇徐培坤
  • 2篇刘飞
  • 2篇沈军
  • 1篇孟庆勇
  • 1篇李庆新
  • 1篇肖瑾
  • 1篇李平
  • 1篇王晓洁

传媒

  • 3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202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刘飞罗靖王晓健胡阳春程宝春赵亮江敏程宏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椎动脉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
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向导水管深部发展的肿瘤暴露效果欠佳者,采用内镜辅助操作,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B超。结果病变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前症状均无明显加重,无面瘫等神经核团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呼吸微弱给予呼吸机辅助后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28个月。1例死亡.1例髓母细胞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结合电生理监测及超声成像技术,能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沈军罗靖程宏伟冯春国王晓健程宝春肖瑾赵亮李庆新吕波
关键词:第四脑室小脑延髓裂入路小脑下后动脉神经电生理监测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体会
目的统计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动脉瘤部位、数目等参数,并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7例228枚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临床、影像...
罗靖程宝春胡阳春赵亮王晓健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翼点入路锁孔
文献传递
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 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罗靖程宝春赵亮程宏伟李志范冯春国王晓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翼点入路锁孔显微手术
Y型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罗靖王晓健程宝春胡阳春赵亮
X-刀单次与分次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行X-刀单次治疗与分次治疗后疗效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X-刀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次治疗组(70例)与分次治疗组(51例),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总体肿瘤控制率为95.9%,其中单次治疗组肿瘤控制67例(95.7%),分次治疗组肿瘤控制49例(96.1%);治疗后激素水平控制率为38.0%,其中单次治疗组激素水平控制28例(40.0%),分次治疗组激素水平控制18例(35.3%);两组肿瘤控制和激素水平控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1、2、3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治疗间隔时间的分次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可靠方法。
徐培坤赵亮孟庆勇
关键词:垂体肿瘤X-刀放射外科手术单次治疗分次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的现状与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垂体腺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脑内原发肿瘤的10%~15%,近几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普通放射治疗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其中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一种比较新兴的治疗方法,对其适应证、治疗方案的设计、安全性、有效性等评价均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对上述几点进行文献综述。
赵亮徐培坤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颅内肿瘤原发肿瘤药物治疗显微外科
p53与BNIP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3
2012年
突变型p53不仅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加,而且参与了胶质母细胞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且突变型p53可显著抑制BNIP3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与bcl-2腺病毒E1B19kD结合蛋白(BNIP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沈军赵亮程宏伟冯春国王晓洁程宝春吕波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突变型P53BNIP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耐药机制化疗药物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体会(附97例报道)
王晓健罗靖程宝春胡阳春程宏伟李志范赵亮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目的统计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三年(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25例施行介入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
罗靖王晓健胡阳春程宝春赵亮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