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 作品数:51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探寻“超越”的可能——再读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 2023年
- 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始终是他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作为一篇优秀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有着埋藏在文字之中难以被影视作品复刻的幽深。本文重新梳理并解读了埋藏在小说中的两条重要的隐喻和线索,即“摩西”和“平原”,并对在这些隐喻之中所蕴藏的实现“超越”的可能进行了探索。
- 张涛王雨晴
- 在“写实”与“启蒙”之外——略议王德威的“丑怪现实主义”文学观
- 2019年
- 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叙述中,"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主流"。而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主流"或"主潮"之外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压抑"。而在王德威看来,仅就现实主义本身来说,在其内部也是"众声喧哗"的,并非只有一张"面孔"。因此,王德威提出了"丑怪现实主义"一说,来"丰富"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 张涛
- 关键词:现实主义
- 两种艺术的融合与再生——“从小说到电影: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学术论坛综述被引量:2
- 2018年
- 9月8日,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主办、《文艺争鸣》杂志社与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承办的"从小说到电影: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学术论坛在长春召开。
- 张涛
- 关键词:艺术形式学术论坛电影节文艺争鸣
- 年谱编撰、史料拓展与新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年谱与新文学经典化”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 2016年
- 2016年8月17—18日,由东北师大大学文学院联合《新文学史料》《现代中文学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东北师大学报》举办的"年谱与新文学研究经典化"专题论坛在东北师大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二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年谱学理论""年谱学编撰实践"和"年谱与新文学经典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张涛
- 关键词:新文学作家东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文艺争鸣
- 在立传中言说乡村——论魏思孝的“乡村三部曲”
- 2022年
- 从2010年的自觉性写作算起,青年作家魏思孝的小说创作已有十二年,这十余年间他经历了从“青春文学”到“青年焦虑文学”再到“乡村文学”的写作历程,其中被谈论最多的是以小说集《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为代表的“青年焦虑文学”,这类自叙传式的作品对小镇青年空虚的精神状态给予了充分正视,在文坛上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实际上,魏思孝迄今为止最为成熟和精神质地的创作是关于乡村的书写,而这类作品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在日渐都市化的新世纪文学背景下,当代作家尤其是“80后”、“90后”作家创作的目光逐渐远离乡村。
- 张涛姜桂香
- 关键词:青春文学自叙传乡村文学新世纪文学
- 是“起源”,还是“过渡”?——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刍议被引量:2
- 2015年
- 一、文学创作景象与文学史书写的混淆
第一次见至旷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说法,还是读王德威教授的怨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芎劲一书。该书是王德威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时隔七年,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在大陆出版。
- 张涛
-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文学创作历史小说学术著作晚清小说
- 略论夏志清与英美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
- 2021年
-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在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上深受"新批评"派和"道德主义"批评的影响。本文简要梳理夏志清与这两种批评理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在整体上影响了夏志清的批评观和批评方法。
- 张涛王雨晴
- 关键词:新批评道德主义
- 形式与历史--《千里江山图》读札被引量:1
- 2023年
- 《千里江山图》可以视为一部带有“先锋性”叙事姿态的谍战小说。孙甘露以类型文学的形式讲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高层从上海撤离至瑞金的历史性事件。在小说中,孙甘露征用了多种文学资源,辩证处理了历史与虚构、青年与革命、信仰与背叛等多种话题。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中,《千里江山图》兼顾了历史书写的严肃性与类型文学的可读性,也可看作孙甘露创作的一次成功转型。
- 张涛
- 关键词:谍战青年
- 贾平凹创作年表简编被引量:9
- 2012年
- 1964年贾平凹考入商洛镇初级中学,初显对写作的兴趣,语文老师布置每周一篇作文,他每周写两篇。1966年"文革"爆发,贾平凹的父亲被批斗。1967年,贾平凹中断学业,回家务农。1970年贾平凹报名参军,因体检时发现其是平板脚,体检不合格,参军未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贾平凹成为庙沟水库工地上的美工、播报员,
- 张涛
- 关键词:创作年表简编语文老师参军文革
- “抵抗投降书系”中的张承志与张炜
- 2020年
- 一进入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突来"的变化,让当代中国的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颇感不适。他们在这一变化之初"迎风而上",对这一转变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并在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王晓明等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是这场大讨论中的重要文献,也为这场大讨论奠定了一部分基调。
- 张涛
- 关键词:人文知识分子当代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知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