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12例的介入治疗被引量:6
- 2011年
-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伴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及右心房(right atrium,RA)癌栓的发生率约为0.89%[1],其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差,大部分患者生存期在数月内[2]。合并IVC癌栓患者外周血中常可检测到肝癌细胞的存在[3-4],此类患者短期内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极大,故不适合手术治疗,但患者又面临着肝功能衰竭、
- 蒋国民赵进委田丰李绍钦王凯王云蒋利强贾中芝
- 关键词:右心房癌栓原发性肝癌下腔静脉介入治疗CARCINOMA肝功能衰竭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总结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SMA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颐性分析16例孤立性SMAD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孤立性SMAD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6例患者均行MSCT检查,其中6例行DSA造影。SMAD病变均位于SMA主干。4例为Ⅱa型,3例为Ⅱb型,9例为壁间血肿型。真腔狭窄〉80%、80%~50%、〈50%分别为2、5、9例。7例患者可判断破裂Ⅵ位置,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5cm,平均(1.7±0.8)cm。MSCT影像学特征:平扫真假腔均表现为等密度,无特异性表现;动脉期的双腔结构:假腔呈“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影包绕真腔,伴夹层动脉瘤形成的患者真假腔呈“8字形”改变,假腔呈囊样扩张。DSA影像学特征:均可见夹层动脉瘤及内膜片、破裂口。结论孤立性SMAD的MSCT及DSA具有特征性表现,MSCT可以作为SMAD的筛查及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DSA可以进一步对病变及周围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可以行腔内支架治疗。
- 贾中芝王凯李绍钦田丰赵进委王云蒋利强任葆胜蒋国民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夹层体层摄影术
- 创伤性盆腔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被引量:5
- 2010年
- 王云蒋国民李绍钦赵进委田丰黄文华
- 关键词:创伤性骨盆骨折出血动脉内栓塞介入治疗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透视下置入三腔喂养管
- 2012年
- 肠内营养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支持,而且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及脏器衰竭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易引起胃潴留和误吸等并发症,三腔喂养管可在胃肠减压的同时进行肠内营养,
- 贾中芝赵进委田丰李绍钦王凯王云蒋利强蒋国民
- 关键词:三腔喂养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症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8月~2008年7月采用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共26条严重缺血患肢的结果。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11例(18条患肢),占69.2%,非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5例(8条患肢),占30.8%。有19条患肢静息痛,7条患肢伴有溃疡或足趾坏疽,踝肱指数(ABI):0.1~0.3有11条患肢,0.31~0.5有15条患肢。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6%(25/26),15条患肢(15/19)疼痛明显缓解,2条患肢(2/19)疼痛减轻,2条患肢(2/19)疼痛无缓解而分别行膝上和膝下截肢;踝肱指数增加了0.5以上有16条,增加0.31一0.5有7条,增加0.1一0.3有2条。随访4~12个月,平均为8.6个月,坏疽足趾脱落、溃疡愈合的5条患肢(5/7);4条(4/24)复发。ABI平均值为0.70。结论应用球囊导管行膝关节以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短期有较好疗效,可减少截肢率;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蒋国民赵进委田丰李绍钦王云
-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术介入放射学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 田丰赵进委李绍钦王凯王云蒋利强贾中芝蒋国民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
- 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的平滑肌病变在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胃肠动力障碍存在于30%~50%糖尿病患者。平滑肌是胃肠运动的执行者,其损伤必然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发生。但目前糖尿病结肠平滑肌病变的相关研究甚少。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参与了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且存在...
- 王云
- 关键词: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
- 文献传递
- 下肢动脉栓塞症的腔内治疗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10wer extremity arteries embolism,LEAE)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LE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9例均经导管抽吸出血栓。其中股、胴、胫前动脉及胫腓干栓塞分别为23、2、3、1例。单纯导管抽栓治疗17例,导管抽栓+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导管抽栓+球囊扩张治疗2例,导管抽栓+支架治疗1例。29例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动脉,但9例抽栓后破碎的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采用抽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后,4例完全开通栓塞的远端血管,3例部分开通栓塞远端血管,2例溶栓后远端血管仍不能开通,但侧支循环较前明显增多。随访(18±4)个月,23例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栓塞侧足部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末梢血运差,1例截肢治疗。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在行造影的同时,可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可降低患肢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 田丰贾中芝李绍钦赵进委王凯王云蒋利强蒋国民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栓塞和血栓形成
- 乙肝后肝硬化相关性肝细胞癌TACE术后血氨浓度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肝炎后肝硬化是HCC最常见的诱因,此类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差,肝硬化严重者会诱导肝性脑病的发生[2]。动脉化疗栓塞(TACE)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HCC,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3-4]。肝性脑病(HE)是TAC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TACE术后HE的发生率极低,一旦出现将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 王云蒋利强任葆胜王刚刚田丰贾中芝黄雪春程立华赵进委
- 关键词:动脉化疗栓塞肝性脑病
- 品管圈活动模式对脑梗死患者首次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模式对脑梗死患者首次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QCC活动模式;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情况[包括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二膦酸腺苷(ADP)]和治疗指标、入院时和出院前1 d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和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评估量表(MAS)]。结果:观察组AA、ADP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意识障碍改善时间、颅内神经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出院前1 d,两组ADL及MA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1,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实施QCC活动模式干预能够最大限度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抑制情况,缩短意识障碍改善时间,从而降低病程进展的风险。
- 王云林青辰吴玉琴
- 关键词:脑梗死抗血小板药物